“没有场景没有气氛我练不起劲啊!”
——显然这属于无理取闹给自己找借口下台,但我们蓝猫的万能头衔岂是徒有虚名的?
“铛铛,这才是本产品的真实形态!”
——我相信,绝大多数第一次补习这一章(应该不会没有)的VR从业或爱好者朋友看到这一幕,下巴多半会砸到桌子上:
身临其境+原地漫步——这不就是最标准最典范几乎可以载入百科全书的VR设备原型范例吗?
相比不着边际的脑机接口,这种基于传送带系统的设备实现概率无疑要高得多——如果不考虑台阶与地形升降,把全景投影用VR头显代替的话,我们完全可以用“无限甲板”实现漫画中的情节,不是吗?
不仅如此,除了活灵活现的场景模拟之外,“室内滑雪场”甚至还能对气温、风力乃至更复杂的天候做出模拟——事实上这次玩脱的原因也是源自于此:
不妨留意一下机器猫在上一张图里的台词。这场“雪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真相见下图:
噢,原来是橱柜里的被子掉出来了……
OK,以上就是《书房大雪崩》的简单回顾。果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藤子·F·不二雄这种大师的手笔就是不一样,须知《书房大雪崩》的刊载时间是1972年1月,面向的读者群则是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们——然而,就是这样一篇如假包换的低龄向作品,对虚拟现实技术展开的深入浅出详尽阐述,完成度之高足以让绝大多数依旧不明就里的圈内人士自惭形秽:
1。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是什么?显然是“Virtual(虚拟)”而不是“Reality(现实)”;
2。正因如此,VR系统中的“Reality(现实)”才必须由纯粹的幻象来进行模拟,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听与所触碰的一切都应该是彻彻底底的幻觉——如此一来才能真正体现出VR这个概念的存在价值:“身临其境地安全体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经见的奇异景致”。
3。“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哈姆雷特》当中的这句名言不仅仅适用于霍金的科普大作,对于描述VR这个概念的基本定义也一样好用——就本质而言,我们确实可以把虚拟现实视作是一种自我囚禁,一种极端意义上的避世,一种可以被御宅族视作终极目标的理想技术——哪怕它在客观层面上展现出的价值观并没有那么积极。
4。在VR中混入“现实”?再也没有比这种念头更疯狂更可怕的愚行了——看看前面最后一张图中哆啦a梦和野比的下场吧,说实话这种止增笑耳的结局已经不错了,你能想象万一翻倒的不是被子而是书架又会是什么情况吗?
5。正因如此,“移动式VR”才是个纯粹的笑话——对于沉浸在虚拟现实幻境当中的用户来说,显然不应该与全然无法感知故而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产生交集;基于同理,强调便携性的“一体机式VR”也是个不折不扣的闹剧——虚拟现实设备完全不需要考虑随身携带功能,只需让用户可以在自己房间内的方寸之地自由自在闪转腾挪即可,至于外围的处理设备有多么难看多,额笨重多么与房间陈设格格不入,那显然不是浸入VR视界的用户所关心的内容。
6。所以,VR与AR显然是从定义层面起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不是吗?
AR篇:比我们想象的更现实
既然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部分已经阐述完毕,那么遵循惯例,接下来应该分析的无疑就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方面的定义啦。
不过,和已经稳步走向商业化的VR相比,AR在目前依旧处于极为初期的发展阶段——没错,我知道微软的HoloLens确实看上去美味无比,我也知道《Pokemon GO》获得的成就早已远远超越了“游戏”的程度升华进入了文化现象级别的范畴;但平心而论,前者的民用版本发售计划依旧遥遥无期,后者与其说是证明了AR的潜力,还不如说是再次印证了《口袋妖怪》这个商标品牌的商业价值更合适——倘若AR的内涵仅仅是通过手机小屏幕窥探虚拟数字化图像与现实实景画面叠加的肤浅技术,那么增强现实的前途真可谓不提也罢。
总而言之,如果说VR概念的解析主旨是通过标准示例来对照修葺现实行业步入的发展歧途与误区的话,那么对于AR来说,分析的主体无疑会变成“通过解析典型范例来提纯概念的基本定义”——概念的完成度造就了这种差异,我相信头脑机敏如你一定可以理解个中原因。
幸运的是,和VR篇的情形如出一辙,藤子·F·不二雄老师在贡献出了《书房大雪崩》这个解析VR的绝佳范例之后,同样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位杰出的日本漫画大师创作出了另一部准确定义AR技术核心本质的作品——相信这个答案不少朋友也猜到了:没错,那就是《温泉旅行》。
和那些套路化色彩较为明显的章节不同,从故事结构和主题来看,《温泉旅行》很容易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观感:除去题头图不论,整部故事的第一张画面如下:
乍看之下是平淡无奇的海边小憩。然而,随着野比大雄的一句发言(事实上也是整个篇章的第一句台词),画面切换,故事的核心在漫画的第一页就向我们暴露无遗地展现出来: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