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能不说是个黑色幽默。原本被认为是“利器”的实名制认证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作用,尽管监督机构在“防沉迷”体系中要求运营商无条件地配合主管机构以及身为成年人的“玩家父母”提供“协查便利”,甚至要求运营商通过客服手段帮助任何能够提供身份证明的成年人调查自己的孩子是否正在游戏当中———但可以想象的一个问题是,相对于中国接近4000万的游戏玩家来说,“被查”的永远都只是少数。
“中国人的身份证还没有网络版,虽然已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但这笔钱不应该转嫁到运营商身上。”几个月前,当八部委有关强制执行“防沉迷”的消息刚刚曝光时,国内某知名网络游戏平台服务提供商高层对记者说,“实际上如果实现身份证号码与姓名、档案等相关资料的一一对应,那么实名制就完全可以得到有效保障。从技术角度出发,这样的效果其实很容易实现。”
让这位老板做此感想的故事发生于两年前。按照他的回忆,在“实名制”的概念刚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就有某声称“公安部下属单位”的业务代表找到他们,说可以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服务,即向企业开放公安部身份证号码相关的数据库查询,价格是“查一次五块钱”。
“我们每天注册的用户都在十万以上。如果当时就上实名制,也就意味着每天要交给这家公司至少几十万———几十万人民币啊,都快赶上我当时每天带宽的成本了。我当时不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这样的数据库本身已经是存在的,既然主管部门认为实名制对于网络环境的净化和产业的发展有如此巨大的好处,为什么不能通过一些变通的手段,或者说提供一些官方的解决办法给企业去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呢?”
前车之鉴的问责制
对于游戏开发商运营商的监管强度和监管力度都正在加大,违规问责自然也非常清楚
在“反沉迷”之前,国家主管部委对于网络游戏还曾经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整顿和监管行动,即主要针对外挂、私服等网络游戏毒瘤的“零点行动”。当时文化部、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