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技术 >> 网吧软件 >> 正文

疑为微软火中取栗 SCO曾震撼Linux阵营

2011-8-26不详佚名

“SCO在言语上变得越来越好斗,还拒绝展示有关诉讼的任何证据,一切都似乎在表明,SCO只不过是在拉虎皮做大旗地狂言乱语。但是,微软决不会轻易放弃这么一个利用这些狂言乱语的好机会。”2003年,《向Linux发起“恐惧战”?》的作者布鲁斯·佩伦斯(Bruce Perens)这样评价SCO。

2003年3月,自称Unix操作系统的拥有者SCO向IBM提出了赔偿金为10亿美元的起诉,因为SCO认为IBM在开放源代码的Linux中泄露了其商业秘密。

2003年5月15日,SCO发信给全球约1500家大型企业,警告这些企业如果再使用Linux,他们将承担法律责任。

那么,Unix与Linux,SCO与IBM、微软,到底是怎样纠结在一起的呢?

风起Unix

“你写的系统太差劲,干脆就叫Unics算了。”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一天,贝尔实验室的布赖恩·柯尼翰(Brian Kernighan)对同事肯·汤普生这样说。

在英文里,Unics发音与Eunuchs(太监)一样。肯·汤普生接受同事的嘲弄,并在稍作修改后,把自己研发的系统叫做Unix。

上个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虽然已不再是庞然大物了,但体积仍然不小,操作这些又慢、又笨的家伙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程序员。为了提高效率,用户急需新系统。在这种背景下,贝尔实验室的肯·汤普生和丹尼斯·利奇研发了Unix操作系统。此时,乔布斯和盖茨还在中学里搞恶作剧,PC和它配套的微软操作系统在10年后才初露端倪。

Unix的两位创始人和贝尔实验室都没把Unix太当回事,起初只是在内部使用,没有积极推销。后来大学、研究机构可以免费使用Unix,而且还可以得到源代码,因此Unix源代码被广为扩散。这段时间它没有像后来的商业软件那样急功近利,并留下一堆窟窿和补丁。Unix在诞生后的10年里“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实验室被充分使用和论证,这也是后来它一度在对稳定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企业级客户中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到了1980年,Unix开始走出实验室,蔓延到大学与研究机构,还有数以千计的技术高手想把Unix装在家里的机器上。

此时,后知后觉的贝尔实验室开始认识到Unix的价值,但由于源代码早已外散,贝尔实验室无法将其归集起来进行精细的商业开发,于是干脆采取对外授权的模式,研究机构可以免费使用,企业要使用则需交授权费。当时有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获得了授权,并开始了各自不同的版本演进之路。

贝尔的一位高级主管曾说:“Unix是继晶体管以后的第二个最重要的发明。”

1993年,拥有贝尔实验室的AT&T将其拥有的Unix资产卖给Novell。此时的IBM、DEC、HP和Sun因为早年得到授权,继续进行着各自的Unix版本研发。

1995年,Novell将Unix资产卖给SCO。和两年前AT&T把Unix卖给Novell时Novell一次付清购买资金的情况有所不同,SCO当时没有足够的现金一次付清,因此Novell初期只是把Unix的源代码及其他数据交给SCO,而在协议中对Unix著作权的归属存在语焉不详和模棱两可的地方。在那个时代的许多软件合作协议在今天看来都是含混不清的。

花了钱的SCO认为自己是Unix的正宗传人,而Novell当时已视Unix为鸡肋,并没有异议。而且此时SCO的声音不大,SCO也没有对别的获得过Unix授权厂商置喙,于是大家进入了一个相安无事的阶段。

微软的进进出出

微软与Unix的关系源远流长,并对SCO的演变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1979年,微软也从AT&T获得授权,为英特尔处理器开发一种Unix操作系统。由于微软购买的授权无法直接让该操作系统以“Unix”为名,于是命名该系统为Xenix。Xenix可用在个人电脑及微型计算机上。

微软并不直接把Xenix销售给终端客户,而是以OEM的形式授权给英特尔、Tandy、施乐及SCO。

由于微软需要从AT&T获得授权,因而对微软来说Xenix是一个自己难以把握其未来发展命运的操作系统,而且竞争对手拥有众多版本不同的相关软件在搅乱这个市场。因此,盖茨在寻找机会退出这个领域。当微软和IBM达成开发OS/2操作系统的协议后,盖茨便失去了推广Xenix的兴趣。史料揭示,微软当时脚踩两条船,除和IBM联手开发OS/2操作系统外,微软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Windows3.0系统的研发。微软不可能在三条线上同时投入精力,断然舍弃了Xenix操作系统。

1987年,微软与SCO达成了一项协议,前者以持有后者股票25%的条件转让了Xenix的所有权。有趣的是,微软内部依旧在使用Xenix。有资料显示,他们一直用到1992年。

从微软接盘Xenix的SCO,将这种操作系统以最快速度移植到386电脑。Xenix成为首款支持英特尔386芯片的操作系统,占领了市场的先机。

当时小型机加五花八门的Unix操作系统主导着高端的企业级用户市场,其中的代表厂商是IBM、DEC、惠普、Sun、SGI等;英特尔芯片加微软操作系统,正在全面控制个人电脑市场,其中的代表厂商包括康柏、AST、佰德等。小型机加Unix操作系统的阵营鄙视英特尔芯片加微软操作系统形成的Wintel联盟,认为它们简陋;而后者则认为前者老化、顽固。

SCO此时扮演的角色有点像蝙蝠,非鸟非兽,其运营模式是英特尔芯片加Unix操作系统,在两大阵营间徘徊。随着装有英特尔芯片电脑的攻城略地,SCO也跟着分得了一杯羹。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有媒体称Xenix“可能是传播最广的Unix操作系统”。

SCO进入了其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然在这段时间,Unix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期。1984年9月,《财富》杂志称,全球范围内750所大学80%的计算机领域教授都是Unix的用户,因此当时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接触过Unix,而他们毕业后成为IT骨干。

而,Unix有个致命的缺陷:从来就没有通用版存在。由于早期混乱的授权,五花八门、不同版本的Unix遍地开花,所以为其中一个版本写的应用程序,常常要修改后才能运用到另一个上。这对于专业的程序员来说也许不是太大问题,但对技术实力较弱的用户来说,则平添了许多困难。

从Unix脱身而出的盖茨深知其支离破碎所带来的问题。他抛弃了Unix,但他可没打算抛弃这块广阔的市场,而且SCO的成功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刺激。

于是盖茨下令打造一款“可移植的”的操作系统——“Unix杀手”。这就是微软的Windows NT,包括SCO在内的Unix阵营将感受到它带来的巨大压力。

强悍对手逆袭

定下“Unix杀手”计划后,盖茨准备组织一个团队来完成这项计划。“我太想要一个可移植的操作系统了。”盖茨说,“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应该组成团队,而在于何时能组成团队去开发它。”

机会来了,DEC的天才工程师大卫·卡特勒因在公司坐冷板凳而萌生去意。盖茨亲自拜会卡特勒。初次见面,卡特勒就给盖茨一个下马威。他直言不讳地称微软的代码“写得很烂”,当时微软深以为傲并捧在手心的DOS在卡特勒的眼里只是一个玩具。卡特勒说,只有自己才有能力开发出一个面向未来的、能进行网络管理的、具有高可靠性的、强大的操作系统。

此时的盖茨早已走过创业期,拥有海量的财富与强大的权利,耳边响起的都是“软件神童”的悦耳之音。不过,卡特勒的刺耳之音和轻蔑态度反而坚定了盖茨聘请卡特勒的决心。

盖茨尽可能地满足卡特勒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已经打破微软的惯例。譬如卡特勒不要微软原来的工程师加入他的团队,他把自己在DEC工作时的团队带了过来,团队中有些成员是硬件工程师。

盖茨识才的眼光和用人不疑的态度,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93年,Windows NT完美亮相,成为微软撬动Unix市场的一把利器。

在包括SCO在内的Unix阵营开足马力贬低Windows NT的同时,Windows NT在高端市场上大步前进。SCO公司则开始走下坡路。

在微软与Unix阵营的对手进行车轮战的同时,一股新的力量在生成并强大起来,左右了战局的发展方向。这就是Linux。

起初盖茨认为Linux无足轻重。但大量用户不那么认为,他们向Linux投去青睐的目光。Linux公开授权,允许用户销售、拷贝并且改动程序,但要求修改后的代码也免费公开。这些举措成了Linux蔓延的强大推力,并给微软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Linux与微软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但它的存在使用户在与微软谈判时有了选择的余地和讨价还价的筹码。有媒体报道,2003年初英国政府的Windows许可证协议须续约时,他们告诉微软,其服务器操作系统正准备改用Linux,不再采用Windows。微软在听到这些话后,不得不做出妥协,降低合同价格。大量大型用户纷纷效尤。

Linux的存在还给了对微软一直心存敌意的对手们一把雪耻的利刃,其中包括IBM、Oracle和Sun等业界大鳄,它们纷纷表示扶持Linux,向陷住微软战靴的Linux泥潭灌进去更多的水。

微软一度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但随着Linux的发展,战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受到Linux蚕食的是Unix,而不是Windows。”盖茨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我们确实在与Linux竞争,但转换到Linux的Unix市场是相当可观的。Windows和Linux将共同主导市场。”

市场分析机构Gartner也宣称,Linux和开放源代码会继续发展,但它们所掠夺的是Unix而不是微软的领地。

Unix操作系统的价格比微软产品的更高,市场份额更少,受到Linux的冲击更大,靠Unix吃饭的SCO对此感同身受。一位Linux厂商技术总监曾放话:“SCO Unix的生命周期已结束,系统移植是必然的。”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击。进入21世纪后,日渐式微的SCO开始策划一出震惊IT业界的大戏。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