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技术 >> 网吧软件 >> 正文

互联网周刊:思想者IBM

2011-6-11不详佚名

“THINK”之System/360:赌注未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郭士纳引领IBM实施变革,他将自己成功的秘诀归结为两大赌注:一个是对行业发展方向的赌注;一个是对IBM战略的赌注。郭士纳认为当时IBM正在面临新的计算模式的变革,如果IBM继续落后于时代,将不可避免地被新兴的企业所替代。因此郭士纳下大赌注。其实这种做法在IBM的发展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在System/360大型机上,IBM曾经做过同样的赌注。

小沃森的上任使IBM真正转型为一家计算机公司,并奠定了IBM在随后50多年发展的基本领域。IBM 701虽然在老沃森在任时上马,但是老沃森并不支持这样的做法,而小沃森则坚持进军计算机领域,两人为此发生过激烈的争吵。而最终的事实证明,小沃森是正确的。IBM 701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执行17000次指令,“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称赞其为“对人类极端智慧的贡献”,这台机器获得了市场成功。

随后,IBM702、IBM704、IBM705相继问世。小沃森进一步研发出了更加便宜的中型电脑IBM650,到1956年,IBM已经占领了70%的电脑市场,成为电脑业当之无愧的霸主。而小沃森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积极推进IBM电脑向以晶体管为元件的方向转变,并最终产生IBM7090型全晶体管大型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229000次,成为第二代电脑的标志性产品。

小沃森在电脑领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巨型机领域,小沃森遭受了巨大挫折,由此引发的危机导致小沃森决定上马新的项目。小沃森指定IBM首席副总裁文森特·利尔森研发新机器,实现更新换代。而利尔森给出了一个需要投资50亿美元研发IBM360系统电子计算机的方案,最终小沃森拍板。福布斯杂志惊呼其为“50亿美元大赌博”。

凭借IBM360,小沃森成功挽救了危机,IBM360成为第三代电脑的标志性产品。1966年底,IBM年收入超过40亿美元,利润高达10亿美元,并确立了自身在电脑业的统治地位。曾任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的周伟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报告中,回顾了这段历史,他认为“导致IBM成功的一个系列,叫‘360’”。这款产品有一项巨大的革新,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观念上的,即360系列的所有产品,操作系统都是统一的。

或许小沃森非常叛逆,但是在创新基因上,他仍然继承了老沃森的“THINK”理念。面对危机,他能够不拘一格,投入巨资进行技术创新。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他对电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他相信电脑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不惜与老沃森争吵,上马计算机项目,并在后来积极推动IBM电脑向以晶体管为元件的方向转变。在危机时刻,他可以做出一生中“最大、最富冒险”的决策——研制IBM360新产品。在他任内IBM推动了电脑行业的两次重大升级,并因此奠定IBM无可争议的王者地位。

也许小沃森没有想到,在他逝世的同一年——1993年,濒临崩溃的IBM迎来了它的新任掌门人——郭士纳,这位新任掌门人效仿小沃森,在解决方案和网络化的计算模式上押下大赌注,并最终带领IBM走出危机。不能不说,这种相似的传承体现出IBM一贯的基因,即不仅技术上创新,更要用思想引领创新。

“THINK”之“大象”的舞步

郭士纳上任之时,互联网大潮已经初露端倪。而IBM此时还陷在泥潭之中,为是否要拆分IBM争论不休。郭士纳上台之后坚决抵制了拆分IBM的计划,他认为客户需要完整的IBM,大而全才可以发挥IBM提供整合解决方案的优势。不过郭士纳坚决摒弃老沃森提出的不裁员原则,大力裁员,为IBM赢得了转型的资本和时间。而一切妥当之后,郭士纳提出了“一切围绕网络世界”的观点,全面转向互联网。

所以郭士纳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虽然抛弃了IBM的一些传统,但是他继承了IBM的精髓,即“THINK”。独立思考,进行思想上的创新,并以此引领公司的发展方向。

1995年IBM提出了E-Business(电子商务)理念,并组建了一个叫做企业网络管理部(Enterprise WEB Management)的独立部门。这个部门成功利用互联网改造了IBM原来的体制架构和商务流程,使得IBM与客户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帮助用户更简便地与IBM完成各项交易,并且利用强大的网络技术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郭士纳认为,根据网络世界的发展进程,虽然硬件会依然起作用,但是软件系统和服务体系会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郭士纳在1996年明确提出“IBM公司的每项产品均要围绕因特网而生产”,并因此启动由硬件提供商向软件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历程。

郭士纳展开了四大举措:建立独立的软件系统部门,将原有松散的软件系统结构转变为相对简化的单一组织结构,并按照重点领域将其整合在一起;强行兼并莲花软件公司,进入群组软件系统领域;和莲花公司协作开发Java软件语言系统;收购Tivoli公司,占领分布系统管理软件领域。

所以郭士纳的改革并非是零散而没有内在逻辑的,他调整公司的体制架构、大力裁员、改革原有的商务流程,都是为了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他在软件领域和网络系统领域的强势出击,展现了IBM的创新活力。郭士纳最终使得IBM这头大象跳起了舞蹈,塑造了IBM发展历程中的奇迹。

“THINK”之智慧的地球

2002年10月,彭明盛接替功成名就的郭士纳出任IBM的CEO,他将IBM的“THINK”理念发挥到另一个高度。

彭明盛在“E-Business”的基础上提出了“E-Business On Demand”理念。他领导下的IBM不仅要做软件公司、服务公司,还要做商业咨询公司。2003年,IBM推出面向12个行业的62个解决方案,满足了用户在多种环境下的需求。

彭明盛还重塑了IBM的价值观,这与郭士纳时代“IBM最不需要的是愿景”形成了对照。彭明盛认为,IBM公司已经转变为以知识型业务为主,以前的监工式的管理方式不再适用。IBM的员工取代产品,成为IBM品牌的代表者,因此IBM有必要通过一套价值观规范员工的行为。

IBM新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首先IBM搜集了300多位高管的意见,并与1000多名员工进行专题座谈,然后结合原有的价值观,提出了三条新的价值观。并放在一个名为ValuesJam的论坛上,让所有员工集体讨论。最终确立了IBM公司三条新的价值观: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

新的价值观的形成,标志着IBM在经历过郭士纳的转型之后,走向了成熟和稳定。彭明盛将视野放在更广阔的领域,结合他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未来生活的思索,他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理念,他认为,智能技术正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智慧的医疗、智慧的交通、智慧的电力、智慧的食品等,智慧时代正在来临。

有人质疑IBM的“智慧的地球”是作秀,脱离实际,流于空谈。不过历史上IBM提出的“E-Business”、“On Demand”理念也非常超前,最后证明IBM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先行者。也许IBM意识到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IBM无法独立完成,因此号召政府、其他企业、甚至社会组织一同致力于“智慧的地球”建设,并借此机会将IBM的各项业务更深入地渗透进各个行业之中。IBM的出发点放在整个人类社会,落脚点又是自身,凸显了彭明盛的商业智慧。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