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行业 >> 网络追踪 >> 正文

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外脑”争夺战

2010-12-27新浪科技佚名

“外脑”争夺战

《呆伯特》(Dilbert)连环画的创造者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开设了一个博客,主要针对技术人员发表评论。去年,他曾经将依赖技术的人称作是“电子人”(cyborg):“如果一个电子人能够把电子眼取下,放在架子上当监视器用,我想我们都认为它的确能做到,那么你的手机就有资格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他将手机视为人的“外脑”:“你将大脑的部分记忆外包给外脑,并利用外脑来提供其他一些功能,例如GPS导航,或者搜索互联网。如果你像我一样,你的外脑就会每天24小时伴随着你。”

如果智能手机能够成为我们的外脑,至少在未来几年内,苹果或谷歌将会成为多数外脑的幕后主导者。微软Windows Phone 7的希望比较渺茫。只有黑莓,一款以工作为中心的、与众不同的设备有可能与他们一较高下。除此之外,其他企业也只能是跟随者谷歌和苹果的步伐而已。

当然,苹果和谷歌在构建外脑的过程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外界虽然对苹果系统的封闭颇有微词,但它的确提供了一系列优秀的设备。iPod、iPad和iPhone都是Mac的延伸,可以将图片、视频、音乐和电影融合成一条快乐的河流,无论在火车上、沙发上还是行走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畅游其中。由于使用了与iPod和iPhone相同的iOS系统,iPad也拥有了数亿名已经熟悉其使用方法的潜在用户。苹果提供的外脑是漂亮的硬件和直观的软件,多数时候,“亵玩”的乐趣甚至胜过“远观”。

但缺陷,同时也是苹果不希望你考虑的事情是:当你终于进入了它的手掌后,再要改变主意,就很难逃离苹果的系统。你通过苹果购买的音乐和电影只能借助一种蹩脚的权宜之计,从iPod转移到第三方设备,就连这种方法也是最近才刚刚出现的。苹果的产品几乎从不令你失望,可一旦你真的失望了,也已经为时已晚,这时的你已经付出了很多成本,并且拥有了一个“苹果主义者”的名声,尽管你不希望被这样称呼。作为iPhone美国独家运营商,AT&T遭到很多苹果粉丝的诟病,但他们却别无选择。苹果主义的魔力如此强烈,以至于多数用户根本不在乎他们的iPhone其实是一款差劲的手机。乔布斯声称,任何网络都会像AT&T一样,被热切的iPhone用户淹没。他很快就可以更好地证明这一观点,因为iPhone明年就将与第二家美国运营商(Verizon)签约。

谷歌追求的则是一种不同的品牌信仰。你可以选择运营商,也可以选择手机制造商。独立应用开发商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应用推向你的手机,而无需经过谷歌的批准。随着Android阵营的不断壮大,互联网以及网民的群体智慧将推动这些应用不断改进。谷歌本身则几乎一无所求。它不会像苹果那样直接对你收费,也不会向你销售外脑,它想要的是内容。

有了这些内容,它就可以向那些想对你发布广告的企业收费。这都是些小广告,不是吗?谷歌早先曾承诺,所有的广告都是文本广告,而且篇幅很短。由于广告都是为你量身定制的,所以你不会感觉被打扰,也没有任何损失。

这些量身定制的广告有时会很滑稽:一名大学生写了一篇有关板球的文章,文中提到了灰烬杯(Ashes),于是他的搜索结果一侧便会出现火葬场的广告。但是它的风险却不止于此。去年在纽约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我遇到了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将军,他极度自信,当时任职于美国特种部队,而且参加过伊拉克战争。我们聊了一会,并且交换了名片,我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但一年后,当我上网冲浪时,他却反复出现在谷歌的广告中。他当时正在竞选密苏里州的国会议员,而我则完全无法逃脱他的竞选广告。我并不住在密苏里,但是谷歌似乎通过某种渠道知道了我曾经见过他。

把世界分成两派

当它们在你的口袋中发生冲突之前,苹果主义和谷歌主义都曾赢得过你的信赖。苹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电子产品的认识。美国《Fast Company》杂志的设计编辑克里夫·库昂(Cliff Kuang)说,以前,当一款新的电子产品面市时,“你家里只有一个人知道怎么用。而苹果已经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不会再有人认为,要使用苹果的产品还用学。”

事实上,我的新iPad根本没有说明书和使用手册,也没有乱七八糟的电线和数据线,甚至连光盘都没有。打开包装后,看到的只有iPad和一条数据线。无需阅读晦涩的说明,只要把iPad拿出来,揭下上面的塑料膜,按一下按钮,就会出现“欢迎。你想要做什么?”的语音提示。这种易用性或许可以帮助乔布斯为AT&T辩护:根据美国权威杂志《消费者报告》的数据,iPhone用户的数据使用量比其他智能手机用户多五倍。苹果主义者并不是在摆弄他们的苹果设备,而是在实实在在地使用。

而且,苹果的产品经常会被用于“google”信息。值得注意的是“apple”并未成为动词。我们已经忘记,在苹果将电脑和电子产品引入主流前,这些设备曾经是多么地难于使用。与之类似,很多人也已经忘记,在谷歌诞生前,搜索引擎同样非常糟糕。当时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希望成为门户——通过一个单独的网页为你提供媒体、购物机会、天气预报以及电子邮件等服务。但是雅虎、AltaVista、Excite等企业却无法组织数百万的网页。谷歌则抛弃了门户的概念,而是利用神奇的算法挖掘用户在网上寻找什么,而且每次都能将这些内容放在搜索页面的顶部,或接近顶部的位置。有了谷歌,互联网才得以成为今天的样子。当然,它此后也推出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页面,并且开始滥用先发优势。现在的网站都希望提升在谷歌中的排名,如果被挤到了第四页,几乎就没有任何被人发现的希望。迎合谷歌的算法已经成为零售商、娱乐明星和政治人物的重要任务,他们都在争夺搜索页面排名第一的位置。

苹果也能够令优秀的人或物锦上添花。过去20年间,iTunes给音乐行业带来的活力超过了任何一家公司。2010年2月,iTunes出售的歌曲已经达到了100亿首。在纽约或伦敦的地铁中,有半数乘客的耳朵里都塞着苹果的白色耳机。但他们并没有改变消费模式,而是承袭并加剧了原有的模式。下载模式在打压专辑销量的同时,却对热门单曲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英国音乐版权协会(PRS for Music)的数据,2005年,排名首位的单曲平均销量为6万份,而目前的这一数字则达到了9.3万。有人曾经认为,由于获取大量音乐的成本降低,因此将增加一些非著名的小众音乐的销量。由《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的“长尾理论”认为,尽管20%的歌曲或书籍或者其他任何东西能够占到80%的销量,但小众市场仍然拥有很大的机会。但是英国音乐版权协会却发现,实际占到80%销量的歌曲只有2%。

无论是对苹果还是谷歌而言,只是帮助强者更强,根本称不上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是由于拥有强大的实力,无论他们做什么,都难免会成为批评的对象。但也并非全无变化,谷歌正在逐渐抛弃以往的做法,不再为所有用户提供完全相同的搜索结果,而是逐渐开始根据地理位置、浏览历史甚至联系方式,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结果。它希望可以借此提高搜索结果的相关性。部分媒体观察人士认为,生活在你自己的“谷歌泡泡”里,会威胁到文化,甚至民主,原因是用户永远不会被意外信息所“打扰”。目前为止,不同用户间的搜索引擎只有细微的差别。可以推测,施密特并不认为此举令人生厌。

种种迹象显示,苹果和谷歌正在展开一场殊死搏斗,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可以保持亦敌亦友的状态。很多人都用Gmail收发邮件,用iTunes购买音乐,用iPod配合健身,并用Android接打电话。谷歌仍然是iPhone的默认搜索引擎。而刚刚开始崭露头角的Android平板电脑也将紧追iPad的步伐,一如Android手机对iPhone的追赶一样。我们的屏幕世界非常宽广,远不止这两家公司,还包括主打图书和电子阅读器的亚马逊,提供社交网络的Facebook和Twitter,以及发布分类广告的eBay和Craigslist。无论是苹果还是谷歌,都没有足够的实力一统天下。

但苹果和谷歌在我们的口袋里展开的手机大战,却是苹果和微软的桌面大战以来,科技行业最大的一场冲突。到2011年底,智能手机的销量将超过传统手机,2012年则会超过PC。以往,照片、歌曲、文档和其他所有数据都是存储于个人设备上的,但这种系统却有可能会被云计算取代。与此同时,部分观察人士预计,搜索引擎收入很快也将见顶。乔布斯就是这些观察人士中的一员,他曾经直截了当地表示:“在移动设备中,搜索未成气候。搜索并非它的重点所在。”这使得智能手机应用成为访问云计算的重要途径——而苹果和谷歌都在努力通过工作、浏览、听觉、视觉和网络产品,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便追赶彼此的收入。

他们的方法有着显著的差别。尽管竞争可能同时促进双方的发展,但要获得同等成功,可能性却微乎其微。世界将分成两派:一派是像苹果一样的完美主义者,他们遵循井然有序、一切尽在掌握的行为方式;还有一派则像谷歌一样勇于探索,他们反应迅速,而且信仰开放的模式。为数不多的完美产品由苹果生产,而数量庞大的Android设备则由谷歌来引导。伴着Facebook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会忘记隐私担忧,最终投靠谷歌吗?那些成长过程中一直期待着设备够用即可的人会倾向苹果吗?答案不仅取决于金钱的多少,还取决于我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方式。

本文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佚名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