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消息,滴滴小巴业务今日正式上线,该产品主要解决城市主干道之外的最后三公里出行需求,实现用户与公交站点及地铁站点的行程接驳,产品首期已在北京、成都部分区域开通。
开通地区的用户可通过手机客户端滴滴出行来呼叫小巴,小巴会智能计算乘客上车点和下车点,乘客选择确认后,就会通知用户和小巴“约会”的时间和地点。
滴滴出行高级产品总监罗文介绍说,“用户出行需求分门别类,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整体用户的出行需求进行细分和聚类管理,实现一个价格浮动、路线浮动,并且时间也浮动的产品来满足不同用户的出行需求,小巴就是这样一个产品,比如用户从地铁站出来后,对去往相同方向的乘客进行聚类,让他们搭乘同一辆车出行,但价格可能不一样,路线也是动态的,基于滴滴的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小巴保障了用户体验,也实现了城市整体的高效、绿色出行。”
据悉,滴滴小巴主要有三大特色,包括智能计价、虚拟站点以及最优路径规划。“产品根据站点、线路、时间以及实时供需等30多个影响因素进行智能计算报价,线路热度越高,同行人共同分摊成本,单个用户成本下降,让5元内专座出行成为可能。”
滴滴小巴还将顺路用户聚集到同一个上车点,即虚拟站点,是基于滴滴大数据,通过热力图挖掘出高覆盖、密集的上车点。据悉,所有虚拟站点的设立都要求易于车辆停靠,并且易于乘客找到。
“无固定路线也是我们产品的特色,是完全按需的出行产品,根据需求规划路径不断引导车辆行驶,当有用户叫车时,滴滴小巴会根据需求智能计算路径,在体验范围内进行最优供需匹配,动态调整路线。”小巴产品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称,“小巴业务的乘客上车效率达到30~40秒,司乘按照平台引导至指定站点碰头,无需提前电话沟通,简化了司乘双方的沟通流程,大大降低沟通和等待的时间成本,提升效率。”
短途出行是一个高频刚需
数据显示,大约70%的出行需求集中在3公里,人均每天3公里出行频次约为两次,可见短途出行是一个高频需求,市场空间广阔。
以当前小巴在北京回龙观的业务为例,每天售出座位峰值达5000座,并且这个数据只用了60辆车来完成,每车日均完成超过80座,在高峰时期每车平均完成12个座位/小时。
罗兰贝格发布《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时表示,中国城市人口密集,道路资源极为有限,可以预见,城市公共交通的运力缺口将持续扩大。目前中国的社会车辆在运期间平均载客人数少于1.5人,平均闲置时间约95%,汽车共享出行模式让大量车辆在原本行程或空闲时段搭载乘客,扩大了单位车辆的载客量。
据介绍,小巴加入了平台对司乘的百万保险,并且严格司机准入门槛,后台记录行程轨迹,对司乘的安全都有充分保障。
数据显示,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期间,滴滴出行平台上共享出行的累计里程达53 .5亿公里,因共享出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减排量为132.2万吨,相当于84万辆车行驶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小巴产品如果充分利用每一个座位,二氧化碳排放将几何倍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