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的底气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这个被形容为丛林的“凶险”世界里,在口水战多于实质对抗、诉讼的行业,在对互联网公司更为根本的用户数、流量、用户体验的内因之外,在竞争中,专利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对于专利的商业化进程,互联网公司应该如何适应和应对?
“Before they dump shit on me, I want to dump shit on them.”——据说,苹果前CEO乔布斯曾经用这句话向硅谷的一位律师指出专利的作用:在别人威胁自己之前,先将威胁掷给他人。而现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专利大战也正似乎在验证着这个观点——专利就是用来打仗的,攻击,或者防御。不过,目前,对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来说,专利之于他们,还大多处于战略防御、消除风险的意义。
“目前,腾讯所拥有的专利申请超过了4500项,其中获得授权的专利超过了1000项。”腾讯研发管理部专利高级总监王活涛说,“其中,国际专利申请超过1000项,所占总数比例达到25%~30%”。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记者检索到了以“腾讯”为专利申请人的215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到了2116项(部分在申请的专利无法通过公开资料查询)。
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腾讯着手专利的运营和管理较早:腾讯于2001年申请第一项专利,2003年开始专门的专利管理。仅从数量上看,腾讯俨然具备了与其多产品线相匹配的专利规模。而从专利运营、专利策略角度,这家互联网公司的经验也值得其他互联网公司借鉴。“很多竞争对手经常提出针对腾讯的‘抄袭’的指责,从专利来看,这些指责大多是站不住脚的,在很多技术、产品方面,腾讯都已经提前申请了专利。”王活涛说道,这种专利带来的底气很重要——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我们查询到,例如关于手机及移动设备的浏览器专利,优视科技拥有的数目并不多于腾讯,但在最早一项此领域的专利申请时间上,腾讯则早于优视科技。
“不过,专利数目并不是专利运营效果的唯一体现。和腾讯的产品线相应,腾讯的专利分布比较平均”,腾讯研发管理部专利组专利运营总监李富山说,目前,专利之于腾讯的作用,“消除风险占了很大部分。这种作用在专利保护法律体制比较健全的北美地区,尤其显著。”
与腾讯相比,阿里巴巴对专利的认识似乎更加倾向于一种战略储备和专利的防御作用。阿里巴巴的专利运营管理从2005年开始,目前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目约为100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阿里巴巴集团法务部资深总监尚青松表示,目前遇到的涉及专利的诉讼,绝大多数不是针对阿里巴巴本身的技术和商业方法,而是针对于展示在阿里巴巴或淘宝网站上的第三方商品和服务。但是,今年6月,一则“日本电通在华起诉支付宝财付通专利侵权”的消息引起国内关注。据说这家日本公司于2001年在中国申请了一项关于网络结算的专利,于2007年8月取得授权。“北京法院将案件转移到了杭州后,日本电通立即撤销了诉讼”,尚青松说:“尽管支付宝没有侵权,但对这种诉讼的回应却需要企业不得不耗费人力物力资源。为了避免日本电通再次骚扰支付宝用户或我国其他支付企业,我们已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要求将这项专利宣布为无效”。
对大多数互联网公司而言,专利是一种用以消除市场风险、建立壁垒、战略防御的工具,同时,作为一种资产,也是合作谈判中的一种筹码,一种底气。以搜狗为例,搜狗做输入法已经有5年多时间,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也形成了众多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给后来者造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目前,搜狗关于输入法的专利有100多项,涉及输入法的多个方面,例如同步词库、细胞词库、互联网词库等。此外,搜狗还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专利“武器”,在与同业者竞合的时候换取了更多的利益。例如,搜狗在与同样也做输入法的某互联网公司商谈合作的时候,就用输入法的众多专利作为筹码,换取了该厂商帮助搜狗推广浏览器的利益。
看上去,专利的“独占性”似乎与互联网时代的“共享”、“免费”精神相悖,并且,比之电信、IT产业,互联网产业的更新和升级速度也让专利之于创新的反噬作用更加明显。
“做专利申请时往往存在这样的困境:我们提前进行技术和专利布局,但由于提交申请与专利授权之间的时间差,到一项专利接受审核的时候,经常是应用这项专利的产品已经被广泛使用了,这就会对专利的有效性判定造成一定影响”,腾讯研发管理部专利组人士表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专利申请—审核—授权的相对缓慢,形成了一组矛盾。对此,搜狗专利组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看法:“由于对专利有效性的看法不同,企业就需要面临是否在专利被驳回的情况下将专利送交复审——我们知道,复审的成本相对较高,这也是需要企业权衡的”。
以电子商务专利为例。法律规定,在不得授予专利的情况中,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便是其中一则。而电子商务的相关专利,甚至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对商业方法的研究,都在一个摇摆的空间之内。1999年10月,亚马逊(Amazon.com)起诉巴诺书店(Barnesandnoble.com)的“The Express Lane”网上购物技术原理侵犯其411专利技术(即“一次点击”购物技术)的案件几乎成为电子商务专利诉讼的一个里程碑。“在关于电子商务专利的审核方面,中美的审核标准存在比较大差异”,尚青松说道,“相同的专利,我们在美国通过了,但在国内却没有通过”——这种看上去“过于严苛”的界定标准也得到了同样具有电子商务专利的腾讯的认同。对此,国内很多专利代理公司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商业方法和软件、硬件设备等等挂钩、打包”。
正是因为在相对开放的互联网领域,专利的特点、专利对创新的更加明显、迅速的影响,也因为互联网公司、尤其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绝大多数是年轻的企业,使得互联网专利具有了与制造、医药、化工等行业的不同特点:它们很少以明码标价的形式收取专利费,拥有专利的互联网公司极少从中盈利,相反,它们成为产品之外,另一种资产,一种底气。在以公司为主体的商业活动里,这种“底气”作为“生意”的意义被逐渐体现出来。
据记者了解,目前腾讯与阿里巴巴对于专利的投入均达到每年千万元级别。作为非营利部门,在腾讯、阿里巴巴、搜狗等互联网公司,专利部门都受到了来自公司决策层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对商业战略、研发战略的支持和保护,纳入公司规划。在公司内部,针对专利撰写、申请的物质和非物质奖励,也在近几年更为突出。
由此看来,“保护知识产权利益还是要靠企业自己”,曾在美国从事过知识产权法律工作的尚青松特别强调了企业自身对实施专利战略的重要性。“中国的富人可以投资房产、投资煤矿、投资艺术品收藏,为什么不可以象高智发明一样投资专利?”尚青松问道。
未发育的产业链条
就在高智发明如鲶鱼般搅动着中国知识产权市场时,中国技术交易所(下简称中技所)也做了一些尝试,虽然轰动效应远不及前者,但或将对今后中国知识产权金融化留下重要的印记。
这个国家级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在2年前成立,由北京市政府、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科院共同筹建,注册资金为2.24亿元。它尝试以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联合开发、融资并购等方式,激活尚在雏形的中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不久前,它所推动的专利拍卖会刚刚落锤,收集了包括华为、TCL、华旗资讯等企业共300多项,最终有15项标的成功拍出,竞拍金额100余万元。而在去年的第一届专利拍卖会上,来自中科院计算所的28项专利被成功拍卖,成交率达41%,成交金额近300万元。这种公开拍卖国内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的方式,在国内尚属首次。
中技所总裁郭书贵称,如同苹果公司用商业机制集成硬件、软件和内容形成独特优势一样,中技所的模式就是做技术交易的第四方平台,整合律所、专利代理机构、评估机构、检索咨询机构等服务商,从而盘活整个知识产权服务的链条。
专利拍卖在2006年最早出现在美国,比较知名的就是美国知识产权资本化服务机构ICAP Ocean Tomo每年定期举办的拍卖会,几乎每一场都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者、发明人、企业和中介机构参与,累计成交金额也已超过千万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知识产权拍卖会还只是刚起步,在知名度、参与者数量以及成交金额等多方面均无明显优势。
“专利拍卖模式来到中国以后,确实有点水土不服,中技所推动起来难度很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真正意识到知识产权价值的买方企业太少,很少有人愿意去为专利做长期的投资。”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浮躁的心态与整体环境的不成熟等不利因素,正在掣肘中国知识产权生意的发展。
曾参与过这两次专利拍卖的集佳知识产权代理公司高级知识产权法律顾问黄波称,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这门生意的最大变化在于专利申请量猛增,年增长率超过了26.3%,但大多数企业还是围绕着专利制造环节。
“很多人会追问申请太多专利有啥用,对专利价值实现的认知较少。”黄波称,很多企业热衷于专利的申请,却疏于对专利的后续管理,一旦不续费,申请的专利就变成一纸无效的证书。实际上,专利像产品生产一样,有着自己完整的运作链条,主要流程为“专利规划和布局——专利申请——专利维护——专利运用”,专利申请只不过是初级阶段而已。
即便是这个最初级的专利制造阶段,很多企业严重低估了专利撰写存在的价值差异,对价格的精打细算要远超对专利质量的关注。据黄波介绍,单个美国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有时是中国企业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请来的专业律师和代理人都是以小时计费,“但中国的企业更愿意接受一个整体打包的报价,还要再此基础上打个折扣,我们只能照顾这样的国情”。
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副秘书长高永懿做了这样一个对比:一个美国企业到中国来申请专利,只是简单将专利翻译成中文,并按照中国知识产权法律进行适当修改,一个案子的收费大约在1万~2万美元,而中国企业能够接受的最贵的代理公司的收费也就是1万元人民币,大多数3000元就能搞定,“即使这样,还有很多人不舍得出这份钱”。
更致命的问题在于,有些企业交由低廉的黑代理撰写的专利文件,虽然很快就能取得授权,但拿到市场上根本没有任何价值。黄波对此解释说,一个好的专利代理人在前期就会考虑到该项专利可能面临的无效或者诉讼挑战,他写出来的文件都是跟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几十次沟通之后的产品。当它以后涉及到上千万的侵权数额时,价值就会立刻显露出来。但黑代理或者低廉的代理,只是套用一下法律规范撰写专利申请,看上去完美无缺,实际上很容易被对手用“专利无效”的方式否决,根本就没法继续将专利官司打下去。
“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上所取得的回报率与专利本身所拥有的价值,还远不相称。” 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蒋正培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对于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的投资是值得的,虽然目前中国企业的申请量和授权量看上去很大,但保有量、存活率和使用率很低,发挥的作用小。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很多企业仅仅是为了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评定的专利数量标准,随便申请了很多专利,但这些专利在市场上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大多数在几年后就不再续费,也就成为了无效专利。“日本企业就不一样,他们首先要求专利越稳定越好,绝对不要被你无效掉,而我们对于专利数量的追求就跟现在的产业氛围一样,太过于浮躁。”蒋正培称。
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11月发布的《中国专利活动》报告称,中国企业在本国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从2006年的不到9万项增加到了2010年的23万项,并预测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在今年将居于全球首位。
但在该机构随后发布的“全球创新力公司100强”名单中,美、日、韩三国企业分别占据了40席、27席和4席,中国企业无一上榜。汤森路透称,“虽然中国专利申请数量领先全球,但专利质量及影响力依然不足”。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