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19日电 题:欧洲能源危机给中国带来汇率等三重压力
作者 罗志恒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欧洲能源危机积重难返,本质上是内部能源结构失衡与外部地缘博弈的产物,短期无法根本性扭转。近期欧洲出台限制价格、征收暴利税、削减需求、增加供给四大措施应对危机。
欧洲能源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和金融风险,也会对中国产生外溢效应,造成外需放缓、汇率贬值、资产价格承压三大不利影响。
第一,中国出口面临结构性压力。全球高通胀环境下,受益于国内保供稳价政策,中国生产成本的优势支撑了出口的韧性。欧洲能源危机限制能源密集型产品生产,带动了中国化工中间品以及电力设备订单的增长。短期看,欧盟生产受限带动中国工业品需求,利好高耗能的化工、金属制品、玻璃等中间品出口;长期看,欧洲能源危机或引发长时间经济衰退,经济需求整体性放缓,将对占比更高的消费品和资本品产生更大的下行压力,冲击中国出口。
第二,欧洲货币贬值将使得美元指数再次冲高,人民币仍有贬值压力。能源危机冲击下,欧美经济周期和货币周期预期差不断拉大,欧元、英镑在美元指数中分别是第一、第三大的权重货币,欧洲货币走弱推动美元指数持续走强。新兴市场汇率贬值和金融风险加剧,人民币汇率年内经历了两轮快速贬值。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是美元指数的强弱,二是国内经济恢复情况,三是维护汇率稳定的政策干预。
第三,出口与汇率承压使得资本市场预期低迷,国内权益资产价格仍有下行风险。一是欧洲能源危机在宏观上加大全球滞胀风险,出口放缓与内需不振使得基本面走弱;二是欧元金融风险蔓延,加剧全球市场波动,打压市场信心,进一步压制资本市场风险偏好。
欧洲能源危机启示我们,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实事求是地开展“双碳”行动。全球能源系统不稳定的背景下,中国应当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做好初级产品保供稳价,保障能源供应安全。2022年国内夏季高温等极端天气对电力生产和运行带来挑战,“让电于民”等政策应急措施避免了民生冲击,但仍对国内工业生产和供应链造成了一定限制。
第一,以我为主发展能源贸易,加强天然气能源储备。当前欧洲能源危机背景下,全球天然气进口争夺更加激烈,要维护与液化天然气出口国的经贸关系,签署大规模长期采购协议,同时以我为主发展对俄经贸关系,适当扩大对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建设中俄天然气管道。此外,中国天然气消费量逐年攀升,但天然气储备略显不足,未来仍需要持续提升天然气储备和调节能力。
第二,实事求是地开展“双碳”行动和能耗双控。中国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将中长期目标执行短期化,避免人为因素加大供需缺口,扭曲市场价格。
第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新能源技术需要兼顾能源安全。要辩证看待发展和能耗的关系,要在发展中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本文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