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三诺的手段之一。“可以挖掘到那边先进的电子技术,到中国实现量产。”李菲介绍说,“潜水”十年的三诺已能做得更多,而它的未来,正是要隐身大客户背后去扩充自己的规模,从而降低成本,形成利润空间。
[技术派说]
研祥越难做的生意,机会越大
一家民营企业,能否在技术要求很高的行业,向上突破寻找机会?让我们看看研祥集团的做法。这家从做代理起步的企业,成立于1993年,如今已是国内最大的“特种计算机”制造商,并于2003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其客户主要是华为、中兴、中石油、广电运通等的企业,并且国内有70%的ATM机的内核,都是使用它的产品。
面对这种高门槛行业,研祥采取的策略是,先给台湾企业做代工,积累资本和技术;然后投入到自己的研发当中,掌握核心技术,生产自己的产品;最后通过各种专业展会,以及让客户长期免费试用的方式,逐步推广自己的企业。
珠三角企业早期发展的样板:做代理
1993年,研祥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志列,曾是中国航天部“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后来他南下深圳创办了研祥集团,取自“研究的发祥地”之意。
最初,研祥只是给台湾某特种计算机品牌做代理商,并没有自己的产品。据介绍,公司刚刚起步时,研祥只有几个人,陈志列带着他们开始了艰难的生存之路。当时,大到洽谈业务,小到去银行取钱,陈志列都亲力亲为。到1995年,研祥基本解决了生存的问题。
做了4年多代理后,研祥已经在行业分析、销售渠道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积累了一定基础。“当时的利润非常高,活得也挺滋润。”研祥集团总经理孙伟对本报记者说。这也是当时许多珠三角企业赚钱的一种较好的模式。
做代理赚的钱,全部投入研发
陈志列常向人讲起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德国参加展会,去当地商店买一个锤子。售货员问他要进口的还是德国产的,陈志列说:“没有关系,只要质量好就行。”售货员说:“进口的不好,贵而且质量不能保证,德国产的就很好,不但价钱实惠,而且质量也非常好。”1998年,不满于单纯做代理的陈志列,提出了投资3000万研发、制造PC总线系列工控机,着手于自创品牌的策略。
但这一步走得并不轻松,研祥花了3年时间才实现转型。孙伟回忆说,研祥当时做研发失败了很多次,光测试手段都要反复进行操作。因为工控计算机领域,产品批量小、种类多,而且客户要求很多个性化的服务。最初,研祥主要参考国外产品的发展状况,同时跟英特尔等巨头企业展开合作,很多科技企业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孙伟说:“学习要聪明一点,要融入自己的智慧”。2000年以后,由于时机成熟,研祥就开始投入自主研发的阶段。
“越难做的行业,机会越大,利润也越高。”孙伟说。刚开始,为了保证研发的持续性,研祥一边继续做代理,一边把赚的钱投入研发。直到今天,研祥仍然会把每年10%的收入,投入到研发当中去。
研祥品牌总监郁武忠还给记者讲了一个细节。陈志列2007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经济年度人物”,获得100万元的奖金,他就把这个奖金直接拨给了研发部门。
最近,研祥还在深圳的光明地区,投资10亿元,建设了新的研发基地,将于7月5日开业。
突破一些企业的“洋货崇拜”
但仅仅在技术上突破是不够的。记者走访了一些企业后发现,在很多行业,虽然国内企业的技术已经有很大突破,甚至能做到跟国外巨头一样,但其客户(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看重国外品牌,他们认为自己不差那个钱。
研祥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我们的优势首先在于性价比。”孙伟说,同样的产品,西门子的要价是研祥的3倍,但技术上二者并无差别。
但光有技术还不够。孙伟说,曾经有某个行业,非常迷信外国品牌,根本不看国9
7
3
1
2
3
4
5
6
4
8
:
本文来源: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