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创新的快速发展使传统 BIOS 的大小和复杂性显著增加,由于受到复杂的 16 位汇编语言代码的影响,这种扩展对硬件开发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仅有少数具有多年相关经验的专家才能进行 BIOS 开发,这对本来就发展缓慢的BIOS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面对BIOS如此多的缺陷,业界大腕Intel首先按捺不住了。当安腾(Itanium)处理器诞生时,Intel终于有机会重新定义系统固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了。这一次Intel定义了一个可扩展的标准化固件接口——EFI(Extensibel Fireware Interface,可扩展固件接口)。
EFI在安腾服务器平台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为了将这把“烈火”烧到PC产品线,Intel把EFI交给一个工业联盟管理,这个联盟的成员包括微软、AMD、HP等业界巨头。有了他们的鼎力支持,EFI想不火起来都难!与此同时,EFI的名称也转变为UEFI(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统一可扩展固件接口),UEFI组织负责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
1.易于实现、容错和纠错特性更强
与BIOS显著不同的是,UEFI是用模块化、C语言风格的参数堆栈传递方式、动态链接的形式构建系统,它比BIOS更易于实现,容错和纠错特性也更强,从而缩短了系统研发的时间。更加重要的是,它运行于32位或64位模式,突破了传统16位代码的寻址能力,达到处理器的最大寻址,此举克服了BIOS代码运行缓慢的弊端。
2.驱动开发简单、兼容性好
与BIOS不同的是,UEFI体系的驱动并不是由直接运行在CPU上的代码组成的,而是用EFI Byte Code(EFI字节代码)编写而成的。对Java有一点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它的编译代码就是以“Byte Code”形式存在的,正是这种没有一步到位的中间性机制,使Java可以在多种平台上运行。UEFI也借鉴了类似的做法。EFI Byte Code是一组用于UEFI驱动的虚拟机器指令,必须在UEFI驱动运行环境下被解释运行,由此保证了充分的向下兼容性。
一个带有UEFI驱动的扩展设备既可以安装在使用安腾的系统中,也可以安装在支持UEFI的新PC系统中,它的UEFI驱动不必重新编写,这样就无须考虑系统升级后的兼容性问题。基于解释引擎的执行机制,还大大降低了UEFI驱动编写的复杂门槛,所有的PC部件提供商都可以参与。
3.高分辨率的彩色图形环境、支持鼠标操作
本文来源:电脑报2006年第24期D10版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