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码运行缓慢、启动时间长
无论是过去的286、386,还是如今的高频Pentium 4或性能不俗的Athlon 64平台,它们从开机到操作系统接管主机大权之前,主机在启动其间运行速度似乎没有多大差别。这一不合“常理”的现象的确令人感到奇怪。事实上,这正是由于传统BIOS技术发展缓慢造成的。当X86架构CPU进入32位时代后,由于兼容性的原因,80386仍然保留了16位的运行方式,CPU加电启动时仍然会切换到16位的实模式下工作。尽管以后CPU历经了多次重大革新,但这一兼容处理方法仍然没有改变。自从第一套BIOS源程序问世后,BIOS就以16位汇编代码、寄存器参数调用方式、静态链接以及1MB以下内存固定编址的形式存在了20年。正是这个可怕的16位“魔咒”,迫使Intel、AMD在开发新款CPU时,必须考虑加入会导致系统性能大大降低的兼容模式。
2.用户操作体验不佳
很多人觉得BIOS高深莫测,好像那是高手才能玩转的东西。其实,造成这一认识的很大一个原因是BIOS所采用的“简陋”字符界面。在Windows系统下,菜单、图标按钮、单击、双击……赏心悦目的图形界面缩短了我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而BIOS始终如一的“铁面”却让我们望而生畏。面对用户多年来的抱怨,BIOS也该有所“交待”了。
3.即插即用远非完美
通过硬件及系统厂商的不断努力,如今要让一块硬件正常运转起来,所花费的时间已经比以往减少了很多,但这远非完美。很多时候我们仍然会遭遇硬件之间的冲突,而此时就要进行硬件驱动及分配资源的手动调整,没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根本无从做起。事实证明,传统BIOS技术难以令即插即用技术发展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4.代码编写复杂
本文来源:电脑报2006年第24期D10版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