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16:9显示器风风雨雨地也走了一年多。广大网友的口水俨然淹没不了16:9迸发的激情,金融危机中的09年,16:9毅然成长成为显示器新品市场的主流。虽然很多人极度抵触着厂商强加给我们的新品,但却也无奈地接收着16:9逐渐成为主流的现实。所谓存在即合理,今天笔者就跟大家聊聊16:9成为显示器主流比例的原因。
原因一:液晶面板生产线世代的提升促使16:9成为市场主流
液晶面板是在一块大的液晶基板的切割出来的,而生产线的世代数决定了液晶基板的大小。下图就是一片世代数非常高的液晶基板,可以切割成8片大尺寸液晶面板。当生产线世代数向高世代发展后,液晶基板面积变大,液晶面板厂商可以选择的切割方式就变得多样了,但这种多样性无外乎一个原则,那就是生产成本。
液晶基板
高世代生产线以切割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为主,切割16:9的液晶显示器面板最能有效提高液晶基板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AUO(友达光电)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世代解析
我们看到目前面板大厂已经开始在8.5代甚至9代,10代这样的高世代生产线上切割液晶基板。早期的1代线到现在很多厂商都在投产的8代,8.5代甚至9代线,可以说16:9液晶显示器的诞生和生产线的升级有很大的关系。以23.6英寸16:9宽屏为例,该规格在7代线上切割效率为84%,在7.5代线的切割效率为90%,8.5代线的切割效率可以达到96%。所以我们看到,目前拥有7代线的三星和LGD并没有在23.6英寸上做文章,而是主推切割效率更高的23英寸。而拥有7.5代线的奇美则钟爱23.6英寸。
基于切割效率,进入高世代生产线为主的液晶时代后16:9成为了上游面板厂商的首选。
原因二:面板面积缩水,成本更低?
除了切割效率方面16:9可以带来较大的成本优势外,对于相同尺寸的液晶屏,16:9比16:10的面积要小。经过计算我们得知,在屏幕尺寸相同的前提条件下4:3相比5:4屏幕面积缩减了1.6%,16:10相对于4:3屏幕面积缩减了6.4%,而16:9相对于16:10屏幕的物理面积则缩小了5%。
相同尺寸下16:9与16:10的对比
别小看这5%,量产后为厂商节约下来的成本可是非常大的,加之16:9的切割方式让液晶基板的利用率更高又进一步地节约的成本。
原因三:灯管数减少降低成本
我们知道普通19英寸的16:10显示器背光灯管为4根,但18.5英寸的16:9显示器由于屏幕更扁只需2根灯管辅以增亮膜就能达到正常使用的亮度需求。同样对于传统的24英寸16:10显示器往往需要6根灯管才能保证整体亮度的均匀,但屏幕变为扁平的16:9后,4根灯管就能满足要求。同时对于厂商来讲,灯管数的缩减使得产品的功耗的更低,更符合要求日益严格的能耗标准。
总结:液晶的特殊产业链结构决定了上游面板厂商的绝对话语权。由于上游面板厂生产线的世代数普遍向高世代发展,因此16:9显示器注定是显示器的主流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