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昨天滴滴出行宣布完成了新一轮股权融资,45亿美元。
之所以用“终于”一词,是因为滴滴现在宣布融资已经不是按照轮次,而是对本轮每一个新加入的重量投资方挨个介绍,比如最近你应该已经看到我们报道的苹果投资滴滴10亿美金、中国人寿投资滴滴6亿美金、阿里蚂蚁金服共投资滴滴4亿美金,这么做除了撩拨媒体老师的神经(当然这不重要)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震慑对手。这里的对手,指的就是Uber。
滴滴CEO程维、滴滴总裁柳青、中国优步高级副总裁柳甄从去年各自年会开始,频频以“2016是决胜之年,必须干掉对手”的宣言指涉对方。滴滴和优步的矛盾,已经成为移动出行行业最轰动的矛盾,一些人相信,今年(至少是近两年)移动出行行业战局一定会水落石出、优步滴滴定会决出高下,并由战胜方赢者通吃。另一些人则相信,出行市场不是垄断市场,不会只有一个超级供应方。
无论如何,滴滴Uber目前在中国市场的自杀式竞争必须以某种形式收场。
去年2月14号,滴滴快的合并,滴滴注意力从快的身上转移,当务之急是牵制去年1月份刚刚推出专车业务的神州专车,此时2014年下半年推出低价专车的人民优步已经运作半年,三月份开始着重发力,三月下旬,Uber启动了大规模降价活动:从当天开始,本来就比出租车价格便宜的人民优步下调30%。价格低的地方是抢占用户的绝佳位置,用户从滴滴专车大批流向人民优步,在这个后来被程维等公司高管称之“生死攸关”的节点,滴滴先期用“一号快车”做产品试水,后来用“滴滴快车”迅速跟进,与人民优步正面抗衡。5月13号,滴滴宣布滴滴快车项目正式在八个城市铺开,分别是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成都、武汉、重庆、杭州。
自此,开始了滴滴Uber漫长且昂贵的对垒。
滴滴第一次将这场战役的昂贵推向一个业内阀值是在去年9月9号,彼时,滴滴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滴滴CEO程维确认滴滴快的完成30亿美元的融资,这是当时未上市企业融资的最高纪录(后在今年1月份被美团大众点评融资33亿美元打破)。滴滴六月份最初启动这轮融资时计划面向全球投资者融资15亿美金,不过在被超额认购后滴滴增加了融资规模,到7月7号已经融到了20亿美金。
这一轮算算是上市前的F轮,同时也是滴滴快的两家合并后的第二轮,这轮参投机构的名单包括中投公司、中国平安(平安创新投)、阿里巴巴、腾讯、新浪微博、淡马锡、Coatue Management寇图资本。
再看Uber方面,去年七月份,Uber启动F轮融资,在这一轮融资中,Uber先是搞定了微软的1亿美金战略融资,八月份,Uber接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Tata Opportunities Fund(塔塔集团)的近亿美元(7500万美元到1亿美元之间)融资。九月,百度参投,Uber宣布其12亿美金融资已到账,Uber的F轮融资融完,此时估值500亿美金,投资方包括印度塔塔集团、微软、百度、中国人寿、中国太平等。
第一回合下来,滴滴气势逼人,其刚刚完成的一轮融资——30亿美金,占据滴滴、快的两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融资总和47.1亿余美金的一大半;此时,Uber已成立五年,共融资7次,历史融资总和为80亿美金,刚刚融到的10亿美金不过是融资总额的1/8,按融资迅猛势头来看,Uber的当量远远不够。
而此时,受对世界经济的悲观情绪影响,科技公司从创立到IPO需花费的年限从2011年的5.8年延长到了2015年的7.7年,CB Insights指出,出现大量估值超10亿美金然而却未上市的企业,像这样的独角兽已经超过了140头。科技公司不愿在二级市场遭遇股价腰斩,选择在私募市场停留越来越长的时间、并承受走高的估值,成为新公司的一贯做法。
10月份,距离Uber启动F轮融资刚刚过去3个月,Uber启动新一轮G轮融资(考虑到Uber刚在九、十月份宣布完成上轮融资,这几乎是马不停蹄),Uber计划融资10亿,按700亿美元估值。如果一切顺利,Uber将成为世界上最名贵的一匹独角兽。
不过事情显然不会那么简单,一方面是来自投资人和市场的反弹——上面提到,一级市场充斥着估值虚高的独角兽,与此同时公开交易科技股股价却表现糟糕,这让不少投资人开始重新掂量一家公司真正有几斤几两,哪怕它是最当红的Uber。
12月,Uber向特拉华州提交申请,详述了公司经过调整后的G轮融资计划,Uber计划筹集21亿美元资金,估值625亿美元,同时计划发行4300万支新股,每股价格48.77美元,这样Uber融后估值约在680亿美元。
当月,Uber确认已获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 Management)和金融集团T. Rowe Price投资;2016年1月份,广汽参与优步中国B轮融资,约投入1亿美元,同时曝出的路透社投行文件显示,优步的投资者还包括一些此前未披露的资方,包括民生银行、宽带资本、万科集团以及中信证券等,累计投资金额接近20亿美金;2月12号,俄罗斯亿万富翁米哈伊尔·弗里德曼(Mikhail Fridman)旗下的投资公司LetterOne宣布向Uber投资2亿美元;5月下旬,Uber正式对外确认获得丰田公司的战略投资。以及最近的6月2号,Uber获得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单笔资金,沙特阿拉伯主流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的35亿美金。
从去年10月份正式启动G轮,历时八个月,Uber的G轮总融资截止目前累计高达60亿美金,远超过它最初计划的10亿美金。在融到其史上最大的沙特35亿美金后,Uber也没再着重强调“估值”这个概念,此时,Uber估值无论是700亿美金、625亿美金、还是680亿美金,与它融到的60亿美金天文数字比起来,都是被调低了的。
滴滴这边的融资军备竞赛不输Uber。去年9月份融了30亿美金的滴滴再拿大钱显得轻车熟路,有板有眼,每加进一个体面的融资方都要郑重宣布一下。5月13号,滴滴宣布获得苹果公司10亿美金投资;5月25号,阿里发布2016财年年报,媒体挖出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将分别认购滴滴出行2亿美元优先股,总计4亿美元;6月13号,滴滴出行宣布获得中国人寿超6亿美元战略投资,其中包括3亿美元股权投资及20亿元人民币的长期债权投资。昨天,滴滴出行宣布本轮融资完成,将上面的融资事件收了个尾,加上此前的原有投资方追加投资,滴滴宣布本轮融资包括45亿美金股权投资。
滴滴还特地强调,招商银行还将为滴滴牵头安排达2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中国人寿对滴滴进行了20亿人民币(约3亿美元)的长期债权投资。股权债权投资加一块,这轮一共融了73亿美元。
Uber也有!Uber近期又在准备在高风险贷款市场融资10亿美元到20亿美元。据称,Uber目前已经在与摩根士丹利和巴克莱展开沟通。如能顺利完成,Uber的G轮融资也是70亿-80亿美金。
融钱融到这个份上,我们需要考虑一个本质问题,即,出行市场是不是一个垄断市场?这个市场是会选择Uber、滴滴们之中的其一,还是会长期支持他们共存下去?如果是后者,融资如此疯狂,市场如何回归理性?
这样宏大的命题以我一己之力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比如《Uber:为什么成不了垄断者》这篇文章里的观点,即出行市场作为物理存在,其一,实际边际成本不低,即即使用户足够多后,再增加一个用户Uber仍要为此担负成本,而不是成本为0;其二,没有需求端的网络效应。
所谓需求端的网络效应,通俗讲即用户之间的协同网络效应,以我们熟悉的微信为例,每新加入一个新的用户,都会立即(立即、立即)使微信这个App变得更加好用、更有价值,因为你可能在微信上去连接你的朋友,或是被你的朋友连接到,如果使用微信的人足够多,像Facebook那样拿下十几亿用户,那它的连接价值就会非常大,它也就进入了垄断。——即使人们从Facebook逃离到Snapchat,等于另立山头,同样是向着建立连接演变。
而Uber则不是这样,它不具备用户之间的协同网络效应,你使用Uber,不会立即让Uber对其他用户变得好用,而是存在一个从需求——供给之间的传导机制。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模型,最初,某一个打车平台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