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概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IBM的“智慧地球”战略。该战略已在信息安全等领域引起国家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部分专家甚至相关部委正在重估它在一些地方城市的部分项目建设。
4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出席2010年经贸形势报告会所作的“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中曾指出,“智慧地球”就是通过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上大量设立传感器,捕捉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然后通过传感网,进入互联网,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发出智慧指令,再反馈回去,到传感器,到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上,极大提高效率,产生更大的效益。美国试图用它的信息网络技术,小到控制一台计算机、一台发电机,大到控制一个行业,控制各国的经济。所以,对于外国这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战略,我们既要有启迪,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提高警惕,不能受制于人。
“一些概念很华丽,但一轮一轮之后,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工信部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说。
重估“智慧地球”战略安全性
“智慧地球”战略真正诞生于2009年1月28日。当天,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IBM CEO彭明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抛出这一概念。该战略定义大致为: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联,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奥巴马回应说,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于是这一概念大行其道,迅速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
“这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也是理想的信息化图景。”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对本报说。但他对这一概念之下的信息安全也表现出担心。
他强调,物物相联的信息,要通过云计算技术处理。谁能控制云计算,谁就能控制信息的“主权”。而云计算的基础则是服务器与存储技术,中国并不是这些领域的技术与市场掌控者。
“这不是简单的安全问题,而是一个信息主权的问题。”他强调,如果某些系统留有“后门”,对整个社会都将带来危险。
他表示,安全问题并非针对IBM“智慧地球”战略,而是说各个国家未来信息化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
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锋直白地举例说,IBM“智慧地球”战略与美国国家战略挂钩,如果顺利介入涉及国家机密信息的领域,中国铁路、公路、电力、水利、油气管道、金融领域的动态信息将很可能被其获取,并可能进而被第三方利用。
本报记者获得了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编撰的一份报告——《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其中提到,当全世界互联成一个超级系统时,“系统安全性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如果中国在建设“智慧地球”的过程中,不能坚持“自主可控”原则,国家风险将会凸显。
而另一位权威人士透露,中国政府机构与相关智囊人士已密切关注这一问题,有关“智慧地球”、物联网安全的数份报告,已送至国家有关方面,并得到高度关注。
IBM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之一,其倡导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的理念,都是围绕推销IBM自己生产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但对中国来说,同样需要构筑“智慧中国”的战略研究,抢占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