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遭破坏已有数日,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口诛笔伐甚至闹到了联合国,调查中的种种证据都开始证实,这是一次由国家实体参与的、针对民用设施的破坏行动。10月2日,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在新闻节目上表示:从技术层面上讲,修复北溪天然气管道是有可能的,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资金。然而如今的俄罗斯,最缺的就是这两样东西。
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就等同于捅漏了俄罗斯的钱袋子,俄罗斯方面肯定会对相关国家进行报复。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对天然气管道的袭击是国际恐怖主义行为,并要求俄安全部门以此为基础调查。而后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声明中表示:华盛顿正从这起事件中受益。随后,俄罗斯又宣布,掌握了西方国家参与管道破坏的证据。
直到10月1日,扎哈罗娃首次誓言报复美国:如果是美国炸毁了北溪管道,那么美国运往欧洲的天然气船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目前欧洲相关国家也普遍认为袭击是某个国家发起的。只是由于各种证据与受益方都指向盟友美国,欧洲舆论还不敢说得像俄罗斯那么露骨。瑞典能源部长只是对外界表示:“瑞典认为发生在两条北溪天然气管道上的事件并非意外事故,而是由国家——而非个人——蓄意实施的行为。”另一个当事国家德国也只是表示“只有国家行为体”才能做到策划并实施此次爆炸。
目前管道爆炸已经给德国、瑞典、丹麦、意大利等国带来重大损失,但是受限于政治立场,这些国家也都不敢将调查与指责进一步扩大。欧洲诸国除了抓住机会与俄罗斯舆论战,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反应。欧洲媒体也倾向于渲染事件的离奇性,将北溪爆炸案当作怪诞故事宣传,使得事件本身更加扑朔迷离。
对俄罗斯可能报复美国在大西洋上的天然气船这件事,欧洲也非常不愿意看到。在北溪瘫痪以后,来自美国的高价天然气已经成为欧洲冬季的救命稻草。哪怕气价数倍于常价,欧洲也不希望这条通道被摧毁,让欧洲陷入真正的绝境。所以即便同为受害者,欧洲对俄罗斯的声明反应也非常惰性。
而俄罗斯的反应,很可能才是诸多当事国家中最正常的。因为西方的行为淡化了袭击事件的本质,让这件事看起来不那么过分,但实际上,北溪袭击是一件非常恶劣、相当无耻、对全球秩序有巨大破坏性的恶性国际恐怖袭击事件。
无论政治立场如何,都不能改变一个国家进行恐怖袭击的性质。两条北溪管线都是投资上千亿的巨型规模能源项目,如果管道真的无法修复,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2000亿欧元,连带经济损失则无法计数。
北溪管道在遇袭时仍残留有大量液化天然气,根据丹麦能源署的初步计算,管道内可能泄漏出了7.78亿立方米天然气。若是不发生泄漏事故,管道内的天然气足够丹麦过冬。以欧洲天然气价格近期在200欧元每兆瓦时上下的价格推算,泄漏出的气体价值可能超过17亿欧元。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一种强温室气体,根据不同的时间区间计算,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影响有20倍到80倍说法。一般人类利用天然气时会将其充分燃烧,使其放热转化为水与温室效应更弱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
而根据丹麦能源署的数据,此次泄漏造成的甲烷排放量可能超过8万吨,相当于约1460万吨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相当于丹麦年排放量的32%。
此外,甲烷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甲烷在空气中的占比超过4.9%时,遇到火源就可能发生爆炸或燃烧,炸毁管道对周边海上与空中安全造成了巨大隐患,对管道的抢修工作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目前,北溪管道已经开始逐渐封闭,在爆炸前,管道内的气压约为30兆帕,而周围海底水压在0.5兆帕上下。随着管内气压的持续降低,海水与气压将逐渐形成平衡,水压会逐渐封闭管道。
根据此前德国的估计,在压力平衡后海水可能大量进入管道内,腐蚀钢制内管,导致北溪永久报废,但是根据俄罗斯在10月初的说法,由于管道内压力平衡,仍残留在管道内的气体会封住海水,避免其侵入管道,所以管道仍有修复可能。
但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因为目前被侦测到的泄漏点就有四个,海水与管道的压力平衡点究竟在管道内多深还无法精确算出,而且袭击方是否制造了更多没有被侦测到的泄漏点,导致管道内多处失压、海水大量侵入,目前都还不得而知。
即便不讨论后续的诸多政治问题,上述的种种后果也足够让这场袭击称为新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之一。其对全球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打击相当深远。甚至对全球来说,这次恐怖袭击的严重性,不亚于911袭击案。
这样的事件无人宣布负责,也无人对肇事者进行查找追究,才是不正常的。在正常的观念中,应该迅速查找肇事者,并让其承担相应责任,接受国际审判,付出相应代价。
而肇事者若是美国,则问题要更严重。对大型民用基础设施动手,是对国际竞争底线的突破,同时也意味着此后任何命脉级的民用基础设施都不再安全,竞争双方对民用设施的防护成本将大大上升。
同时被破坏基础设施的受害方必须选择对对方进行对等的报复,否则成为露怯弱势的一方,就可能被对方得寸进尺地侵害,并最终全面失败。所以一旦证实美国参与了北溪爆炸案,全球竞争就可能进入无序化、非理性化。
而俄乌战场近期发生的事,与北溪事件相结合,让核战争风险在冷战以后达到了空前高峰。
在哈尔科夫反攻中大获成功的乌军前日在红利曼又扳回一局。面对乌克兰这种燃尽最后一滴鲜血的疯狗打法,俄军显然招架不住,数千俄军在红利曼面对数倍于自己的乌军,以及久久不见踪影的援军,在守城两周后因为被包围的风险而选择了撤退,乌军也在10月1日正式宣布收复红利曼。
红利曼是军事重镇,自俄军占领以来,红利曼就是俄军向南部战区运送补给的重要中转路线,此地失守意味着接下来的战斗中南部作战也将陷入被动,刚刚公投入俄的几个州也岌岌可危。
而9月初为了收缩兵力而从哈尔科夫—伊久姆前线拱手让出数千平方公里土地撤下来的部队,在整个九月期间动向成谜。一边是北部撤退,一边是红利曼援军迟迟不见踪影,甚至俄军整个主力在9月期间都不知去向,俄军高层的迷惑操作让红利曼孤军坚守几周后最终走向崩溃。
而预期中乌军赫尔松与哈尔科夫反攻后失去继续进攻能力的猜测也全面落空。在五次全国动员后,泽连斯基又进行了第六次动员,大学生开始被禁止离境,从大学生到中学生,都开始被列入动员行列,源源不断的兵源被送往北约培训基地,经过北约培训与武装后送上前线。
面对乌克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打法,俄罗斯却还在处理部分动员中出现的各种乱象,低效且散漫的官僚集团给动员带来了超乎想象的负面影响,各种错误征召、装备匮乏的问题在动员中层出不穷。
一边是乌克兰的士气正盛,一边是俄军的乱象丛生,再加上北溪事件切断了俄罗斯制衡西方的重要手段,如今的俄乌战场已经呈现气势压制的局面,俄军出兵乌克兰的所有目的,现在都有落空的风险。
如果不能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俄罗斯很可能被迫放弃已经入俄的乌东州,进一步收缩战线。而这些州回到乌克兰手中后,又会成为泽连斯基无限制征兵的基地。两国之间军事效率的差距又会让战线进一步倾斜。
在这场战争中,北约带给乌克兰的变化已经开始实质性影响战局。俄罗斯本身寡头与派阀控制的官僚体系已经开始表现出对北约效率的劣势,在红利曼失守后,动用战术核武器的建议已经开始出现在俄罗斯阵营,车臣领导人卡德洛夫已经公开呼吁在乌克兰使用低当量核武器,全球爆发核战争的风险激增。一旦这种狗急跳墙的打法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将随之开始。
这种大家都乱的局面似乎是泽连斯基愿意看到的。目前面对俄罗斯守住成果并进行停战谈判的尝试,泽连斯基仍然在激将拱火。包括新一轮动员、提交加速进入北约申请等等。虽然加速进入北约申请仍然被北约无视了,但泽连斯基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即便拖上全世界一起乱,他也要把乌东四州拿回来。
泽连斯基本人的讲话也是如此。他宣称未来一周内乌军将夺取更多战果,乌克兰将夺回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乃至于克里米亚。
这也宣告了俄罗斯守住战果、边打边谈策略的失败,现在给俄罗斯的选项已经不多了,要么集结足够的力量打回去,要么接受失败。而核武的选项,是最坏的结果。
从这个结果来看,炸毁北溪管道的无论是谁,最终都是在赌俄罗斯不敢动用核武,如果俄罗斯没有带着全球一起走向毁灭的想法,这一招确实达到了预期效果。
但现在西方仍然要控制乌克兰给俄罗斯的压力,如果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快速地被压缩到极限,核战争很可能是必然性的,泽连斯基快速猛进的策略其实是不符合西方利益的,继续缓慢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逐渐扩大乌克兰战果,才是更合适的。只不过在冬季能源危机的压力下,西方似乎不愿意继续等待。
在地球的另一边,美国为主导的西方集团也没闲着。针对中国的军事联盟强化依旧在继续。美英澳核潜艇协议刚刚被打压下去,美日澳军事合作加强计划又落实了下去。在10月1日的美日澳防长会议中,三国防长均同意为制衡中国影响力而加强三国军事合作,在台海、南海等地“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
针对中国的核扩散与军事合作强化,并不比针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来得轻。至少在俄乌冲突中,西方国家还没有尝试向乌克兰输送武器级核技术。而在中国周边,美国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政治施压让国际原子能机构让步,向澳大利亚输送武器级核技术。
日本的军事化加快也已经是肉眼可见的。美国已经默许日本建造航空母舰、远程巡航导弹等进攻性武器,甚至还同意向日本出口F-35B舰载机。美国对日本、澳大利亚的投资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限制中国的主要力量。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美国的运作下,世界大战已成雏形。我们并不清楚美国为何将霸权看得如此重要,为了维护霸权甚至不惜策划一场世界级的战争,但我们明白,这场战争绝不能发生。
本文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