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盘市值超400亿元。
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沈三
编辑丨海腰
头图丨华大智造
2007年元旦,万科创始人王石问当时还在北京的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要不去深圳?
汪建说,在深圳我一个人也不认识。
王石说,深圳有一个好处,这个地方不用认识人。
那一年,汪建带着团队南下深圳,并在15年间,做出了两家市值均数百亿的上市公司。
9月9日,华大智造正式登陆科创板,开盘价对应市值超400亿元。这是68岁的汪健收获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华大智造,作为一家中高端生命科学器械设备研发企业,在短短6年的发展中,实现了国产基因测序仪零的突破。
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下,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核心工具,基因测序仪的国产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华大智造的崛起,不仅是一个埋头研发,实现国产替代的故事。
在中美尚未撕破脸时
即布局国产替代
华大智造的诞生,要追溯到2013年,华大集团收购美国CG公司(Complete Genomics)。
华大集团被大众所熟知,是因其强大的基因检测能力。但要做基因检测,就必须有基因测序仪。当时其核心供应商,是美国的Illumina公司。
二者之间,一如民航公司和波音、空客的关系,起初,还有相互成就的经历。
基因测序仪,作为中高端生命科学器械设备,也被比作该领域的“光刻机”。即使那时中美贸易摩擦还没有影子,华大集团也不想将自己的命脉放在别人的手中。
况且,该行业实行的是“剃须刀-刀片”模式。除购买测序仪外,华大集团还必须向其不断购买测序时使用的试剂。测序仪日常的保养、维修,同样依赖于供应商。
因此,当同为测序仪研发商的CG公司出现财务困难时,华大集团随即介入,收购了该公司。
2016年,相关业务从华大集团剥离,华大智造成立。
华大智造成立后,很快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实现了国产基因测序仪零的突破。
2020年底,成立4年后,华大智造即启动了上市流程。而在此之前,公司仅经过三轮融资。
其中,2020年4月宣布的B轮融资最为引人瞩目。
创业邦旗下睿兽分析的数据显示,该轮融资估值约200亿人民币,融资金额却高达10亿美元,由IDG资本和CPE源峰领投,此外还包括了松禾资本、华兴资本、鼎锋资产、国泰君安创投等十多家投资机构。
一级市场,对其可谓趋之若鹜。
相关报道显示,目前,华大智造的客户遍布6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9年到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达到10.91亿元、27.80亿元和 39.2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则为-2.44亿,2.61亿和4.84亿。
与行业巨头的专利战争
伴随华大智造迅速成长的,是与行业巨头Illumina的专利战。
2019年,全球测序行业上游市场规模约41.38亿美元。其中Illumina市场份额约为74.1%,而华大智造收入仅为1.45 亿美元,市场份额仅为3.5%。
即使如此,Illumina也感受到了威胁,仅该年的3-6月,就对华大智造发起了5起专利诉讼。
Illumina的危机感不难理解。一个掌控上下游的对手,是非常危险的。何况,华大智造还能在大幅降低价格的同时,不断提升测序仪的性能。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自2019年起,Illumina对华大智造发起的各类诉讼,已经涉及美国、德国、比利时、瑞士、英国、瑞典、法国、西班牙、中国香港、丹麦、土耳其、芬兰、意大利、日本、希腊、匈牙利、捷克、葡萄牙、奥地利、罗马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专利战本就是常态。
针锋相对的,华大智造同样发起了对Illumina的专利诉讼,并互有胜负。
这其中,今年5月美国特拉华州法院的判决较为引人瞩目。该判决中,Illumina因专利侵权,需向华大智造旗下的CG公司赔偿3.34亿美元。
作为B轮融资的领投方,IDG资本从最初接触华大智造到最终投资,历时1年有余,其中很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尽调中研究华大智造,尤其是此前收购的CG公司,在全球的专利分布。
“因为只要做类似的测序仪,就肯定绕不开相关专利。”IDG资本合伙人刘羿焜介绍说。
据其介绍,2013年对于CG公司的收购,华大集团当时看中的核心资产,也是CG公司在美国和欧洲的专利布局。
而今年5月的胜诉,据媒体报道,依靠的正是CG公司在2010年之前提交的两项专利申请。
“起初,华大只是一个防守者。但之后华大发现,自己拥有的某些专利可以用来反诉。”刘羿焜认为,“从审判的结果来讲,是非常理想的。”
强大的专利储备,是华大智造能够突破欧美封锁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测序仪的生产制造,华大智造也在通过自己研发及和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尽量实现全面国产替代。
“我们在尽调的时候,就发现智造产品的国产化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步步提高。”IDG资本介绍说。
“基因狂人”
华大智造,是汪健作为实控人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但作为国内的“基因狂人”,无论是在基因研究领域,还是作为企业家,汪健早已为大众所熟知。
1954年出生的他,直到34岁才有机会出国,进行交流研究工作。40岁回国,后为参与当时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1999年创建华大基因。因发展不顺,带团队从北京南下深圳。至此之后,先有华大基因上市,再有今日的华大智造上市。
而在此历程中,汪健去过南、北极考察,上过珠峰,也下过万米深海,生命中似乎有永远燃烧不完的激情。
2020年年初,武汉封城后,他同样是奔赴武汉的逆行者之一。
接受采访的刘羿焜,至今对汪健2019年分享的一张PPT印象深刻。
他从微观尺度,DNA到RNA到蛋白到胚胎,讲到新生儿再到老年;再从分子到细胞、器官,讲到个体的生老病死,来阐明生命科学工具开发的必要,以及对中国掌控这些工具对生命科学技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那本是一场原计划只有一个小时的午餐会,因为太投缘,最终聊了近三个小时,涵盖了中国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包括了中国未来生命科学工具创新的潜力和空间。
IDG与华大智造的合作也不仅限于领投B轮。
除继续参与了其后的B+轮投资外,自2021年起,IDG资本旗下创新投资研究院还联合华大智造、蓝色彩虹生命科学加速器,一起创办了一个针对生命科学领域初创公司的加速营。目前已经举办两届。
华大智造上市,成为中国基因测序仪器第一股,同时也让“华大系”在基因测序产业链布局更为丰满。
但在汪健的构想中,要完成的事情还有很多:
横向,全面出击。包括基础研究(华大研究院)、社会责任(国家基因库)、科技服务(原华大科技)、医学检测(原华大医学)、个人健康(原华大健康)、农业育种(华大农业、华大小米、华大水产)、基因工程(原华大方舟)、生物科技创投(蓝色彩虹),甚至创新人才培养(华大学院)。
纵向,覆盖全产业链。包括仪器制造、试剂研发、测序生产、信息解读、技术转化、产品推广等一系列环节。
毕竟,这是一个准备凭借基因技术活到120岁的人。
华大未来的故事,还有很多。
本文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