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网络建设呈现出多法并举的势头。”魏涛说,“各部队都能合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筹建,较好地解决了资金不足、技术薄弱等问题,目前来看主要探索出了3种建设路子。”
一种是军地联建,由部队提供场所,地方网络运营商投资设备,负责运营管理和技术保障,实现互惠双赢,大约有64%的单位采用这种方式;一种是自建自营,由部队独资建设,资费自收,这样的单位占33%左右;还有一种是双拥共建,由部队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拥军网络学习室”。
胡应坤所在的某通信团去年5月建成的军营互联网吧,采取的就是军地联建的形式。该团团长刘宏博介绍,部队与当地电信公司合作,由团里提供相对独立的场所,地方投资40多万元购买设备和配套设施,建起了一座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拥有63台上网电脑的网吧;团里则负责管理和使用,官兵持统一配发的上网卡,按时间支付上网费用。
刘宏博说:“现在,我们基本能保证每个连队每周有1~2次上网机会,每人每次不少于两小时。”在该团,上网每小时收费1.5元,而团里每月为每名官兵的上网卡充值30元。据调查,每个月仅有20%左右的官兵能把卡上的钱用完还需要自己另外充值。因此,对基层官兵来说,军营网吧提供的基本上是免费服务。
军营网吧受到了基层部队官兵的欢迎。在一年多时间里,兰州军区所有团级以上作战单位都先后建起了互联网吧。与此同时,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有了长足发展。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1月,兰州军区平均每2.5名官兵就拥有1台电脑,而在某通信团,则已经达到了平均每1.8人就拥有1台电脑。
网络效益初显现
在西北地区部队的不少军营网吧中,墙上都张贴着醒目的“学习成才、健康娱乐、沟通交流”大幅标语,这正是部队倡导的三大上网功能。
某通信团网络管理员小赵说,从上网习惯来看,新兵和老兵,干部和战士之间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一年多上网记录的统计分析,80%以上的新兵上网主要是聊天、打游戏和看电影,而老兵和干部则主要是看新闻、查资料。
“这种上网习惯的差异可以理解。”某通信团政委罗有安说,“战士们经过紧张的训练执勤,上网打打游戏、看看电影、和亲朋好友聊聊天,是一种很好的放松,等休息好了,才会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连队指导员孙卫国认为,年轻战士可塑性强,部队的教育引导对他们上网习惯的改变有着显著影响,现在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员明显增多。比如,最近,战士们对甲流疫情防控和奥巴马访华就非常关注。
“互联网运用得当,实际上极大地丰富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孙卫国说,现在的官兵了解上级决策、时事政策的能力和主动性大大好于前些年,“有时候我们针对某些重大问题的集中教育还没来得及展开,战士已经从网上知道得有头有尾了”。
和来自城市的胡应坤一样,19岁的上等兵朱建斌在部队服役两年后,改掉了以前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毛病,他现在的上网习惯排序是“看新闻、查信息、看电影”,偶尔才打一次网游,同时上网时间也比参军前大大缩减。连队干部说,这位出生于富商家庭的战士目前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报务员。
为上网装上“安全阀”
在不少军营网吧中,打开电脑,映入眼帘的桌面就是醒目的“保密十大注意事项”。由于特殊的职能使命,军人上网面临着比地方人员更多的安全要求。事实上,在开办军营互联网吧之初,从总部到基层,都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细致、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并采取了严密的网络防泄密技术手段。
魏涛说,为使军营互联网吧稳定运行、发挥效益、安全保密,兰州军区指导各部队狠抓了教育引导、制度落实和技术防范三个重点环节。
在每一座军营网吧,无论面积大小、电脑终端多少,都做到了“五专”,即“专机入网、专室放置、专人管理、专机下载和专区视频”,同时配备了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防火墙、病毒防治、入侵检测、信息审计等技术防护手段。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