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网的中国士兵
新兵胡应坤入伍后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军营里还有互联网网吧,二是没想到连长会带着他们新兵去免费上网。
今年20岁的胡应坤入伍前是父母眼中的“网虫”,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都在网上”,而在线聊天、打游戏和看电影则是他的“上网三部曲”。
临到部队前,胡应坤更换了QQ签名,告诉他的网友们“两年后见”;但入伍不到一个月,他的QQ头像又在QQ群里闪烁了,这次签名换成了“一切平安”。
朋友们最初以为胡应坤的QQ号被盗了,待“验明正身”后,无不对他身在军营里还能上网冲浪感到“惊讶”。
胡应坤的上网经历,是近年来解放军正在实施的互联网进军营工程的一个缩影。
在外人看来,相对神秘、封闭的军营接入互联网,多少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对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官兵来说,定期上网冲浪,和训练、执勤、学习一样,已成为丰富多彩军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堵”还是“疏”
互联网接入军营,并非一帆风顺。兰州军区最早“触网”的某装甲团在筹建军营互联网吧之初,就引发了不少争论。
该团地处大漠戈壁边缘,远离都市、交通不便,但进入21世纪以来,团队各级带兵人还是明显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汹涌冲击。
团里连续几年进行新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入伍前上过网的战士比例在95%以上,其中还有10%~15%的战士是典型的“网虫”——每天上网时间超过8个小时。调查中,还有超过80%的新战士要求“训练之余能够上网聊天、打游戏”。
此外,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也引起了基层干部的担忧:不少战士节假日请假外出,一到街上就到处找网吧上网,而这显然与“军人严禁到地方网吧上互联网”的部队规定相违背,但干部反复批评教育效果却不理想。
有的干部于是提出,与其让官兵隔三差五找理由外出上网,为何不主动在军营自建网吧?但更多的干部则认为:“不能战士说啥就干啥,这样下去兵还咋带?”还有的干部则更担心:上互联网容易泄密,网上不良信息也会侵蚀官兵的思想。
某装甲团团长王军平说,经过反复调查权衡,团领导最后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互联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官兵有享受这一成果的权利。尊重大多数官兵的精神需求,就是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
在上级部门支持下,2007年6月,某装甲团采取自筹资金与引进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办法,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拥有40台上网终端的互联网网吧。很快,官兵私自外出到地方网吧上网的现象基本杜绝。2008年初,这个团积极主动筹建互联网吧的做法被兰州军区肯定并推广。
“互联网吧开进军营,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一直跟踪研究官兵上网问题的兰州军区指挥自动化处处长魏涛说,“在网络时代,不会运用信息化手段获取信息就叫文盲,而文盲是打不赢信息化战争的。当下中国军队正快速迈向信息化,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学习知识,无论是放松娱乐还是沟通交流,互联网都是现代官兵无法远离也不应远离的信息平台。”
魏涛特别强调:“问题的关键不是需不需要引进互联网,而是怎样建好、用好和管好它。”
多法并举建网吧
对于在军营内建设互联网吧,部队上下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再推广的谨慎做法。
2008年初夏,在对第一批试点单位网吧运行情况调查总结的基础上,兰州军区逐渐形成了一套建设、管理军营网吧的成熟经验。随后,这些经验开始在西北地区的军营内广泛推广。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