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行业 >> 网络追踪 >> 正文

华为:推倒世界电信业的围墙

  任正非彼时也曾忧虑地说 :“我们的游击作风还没有褪尽,而国际化的管理风格尚未形成,员工的职业化水平还很低,我们还不具备在国际市场上的驰骋能力,我们的帆船一驶出大洋,就发现了问题。”而他对华为这个青涩少年的贸然出击,挑战摩托罗拉、爱立信的百年老店,也有着充分的理性认知:“我们总不能等到没有问题才去进攻,而是要在海外市场的搏击中,熟悉市场,赢得市场,培养和造就干部队伍……若三至五年之内建立不起国际化的队伍,中国市场一旦饱和,我们将坐以待毙。”

  抓住机会窗的时间差,一边打仗(抢市场),一边练兵(管理变革),这成为华为早期国际化的显要特点。

  可以说,从1998-2008,华为国际化进程的十年,同时也是华为管理逃离创业时期的草莽化、英雄化的十年,国际化、职业化成为其发展目标。其中,关于华为之“道”——《华为基本法》,以及华为之“术”——全面职业化管理变革——的梳理,成为这十年当中,华为倾力为之的两件大事。

  《华为基本法》起草参与人吴春波说,直到《华为基本法》成稿,华为才“从懵懂和亢奋中清醒过来”。

  与此同时,《基本法》也为华为确立了其管理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部分——“尊重人才,而不迁就人才”。根据“尊重人才”价值观,华为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施行内部员工持股制度(2002年后,改为内部虚拟受限股),成为刺激华为员工斗志最有效的一支兴奋剂;而与此同时,作为“不迁就人才”的观念,华为又长期奉行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岗匹配,易岗易薪”等人力资源政策。这也是此后,华为多次发生“干部集体辞职”“下岗再接受公司再挑选”的源头,它也成为保持公司内部活力的重要手段。

  而耗资超过10亿美元引入IBM管理咨询,则是华为职业化管理进程当中,表现得最有决心、最彻底也最耗时耗力的一场内部革命。

  1998年2月,任正非写下了《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一文,为华为定下了义无反顾师从IBM的管理变革目标。在这场此后被任正非定义为“革自己的命”的管理转型之路中,任正非运用其强大的个人感召力和影响力,力排众议,定下了“削足适履”,以及“先僵化,再优化,再固化”的目标进程,从IBM引进代表美国先进流程和管理模式的集成产品开发(IPD)及集成供应链管理(ISC)体系,以建立一种与世界对话的“语言”。

  有两个视角,足以窥见华为在此次“革自己命”中的坚决:

  据说,1998年-2003年5年间,至少先后有50位IBM的顾问进驻华为,按照每年人均顾问费用20万美元计算,仅顾问费用一项华为5年的投入是超过5000万美元;与此同时,华为还为此组建了数百人规模的管理工程部,有华为内部统计称,仅这五年,华为为IBM主刀的流程变革所支付的代价不低于10亿元。

  此外,在IPD和ISC实施最为深入、投入也最大的2002年,受当时IT业衰退的影响,华为当年还出现了创业以来的首度业绩滑坡,销售额下降了17%,利润和成本都受到了挤压;更雪上加霜的是,受公司业绩增长压力以及流程变革带来的阵痛影响,2001-2002年,有为数众多不适应新的管理流程的核心研发团队相继离职。

  但是崇尚要“把聪明人规范起来”的任正非顶住了压力,华为在2003年之后,感受到了管理变革以及与世界用同一种管理“语言”沟通带来的乐趣。2002年,华为销售额整体虽然下降了17%,但是当年海外市场却增收了210%!2000年-2004年,华为海外复合增长率为122%,至2004年,华为快速地恢复了元气,整体销售额达到460亿元,净利润50亿元,大于当年TCL、联想、海尔的利润总和。

  除了IBM之外,华为同时还引入英国HAY集团的“职位与薪酬体系”,以及将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管理体系(NVQ)打造华为企业职业资格管理体系;2008年,全球成本竞争加剧,华为与Accenture顾问公司在CRM(客户关系管理)上再次展开合作,以进一步优化华为从产品到客户的全流程,提高全球化运作效率。

9 7 3 1 2 3 4 4 8 :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丘慧慧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