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行业 >> 网络追踪 >> 正文

华为:推倒世界电信业的围墙

  “海外市场不相信机会主义”,任正非说。从1995年在俄罗斯建立办事处,1996年首度参加俄罗斯电信展,到1997年在当地建立合资公司“贝托”,直至经历1998年金融危机、2001年全球经济危机过程中的等待、蛰伏,并且持续加大投入,俄罗斯开拓样本只是华为每一个海外站点历程的缩影。

  这也是华为“压强原则”集中体现之一。这是一条华为创业之初即针对市场、研发建立的战术原则,简言之,即多次被任正非引用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从市场战术而言,“压强原则”不仅体现在对某一区域市场的长期持续投入上,还体现在对客户持续、坚持的渗透上。

  根据海外报道,华为对最为强势的3G标准WCDMA大本营欧洲的突破,始于2004年为一家名为Telfort的荷兰最小运营商的WCDMA建网合同。这家仅有250万客户的小运营商不会给华为带来大生意,但华为对这笔欧洲3G商用开局的“小生意”投以了重力,针对这家为爱立信“不屑”的运营商作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为对方节省了1/3的建网成本。

  更大的生意随后而至。两年之后,荷兰最大运营商KPN成功收购Telfort,鉴于华为在此前“小生意”上的良好表现,华为晋升为KPN的核心网设备供应商。

  2005年,是为华为国际化业务的突破年,这一年里,华为进入了两个世界顶级运营商BT(英国电信)和沃达丰的入围采购名单。这意味着,一直在欧美高端市场外围周旋的华为,终于迈入了欧美市场的大门。

  华为的压强原则,还集中在其研发策略上。

  根据华为数据统计,华为每年研发费用的投入都达到销售额的10%以上,在2002年甚至高达16%。这为华为每一次抓住市场机会、快速打开局面做了最为充分的准备。

  譬如,1993年,华为将前6年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到C&C08万门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中,为华为快速打入中国电信、在中国突然爆发增长的固话业务中分得一杯羹打下基础;

  再譬如,任正非说,华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投入研发移动二代技术GSM,“每年近十亿元的研发投入,已经坚持了七八年”,在国内市场迟迟没有大的斩获之后,最终在海外市场打开了局面;

  又譬如,3G标准WCDMA的研发,华为前后投入已超过50亿,为华为“从2G时代的跟随者,成长为3G时代的同路人”,夯实整体实力。

  “幸福不会从天降,天道酬勤。”任正非说。

  走职业化之路

  难以想象,一群桀骜不驯的游戏队,在丝毫不具备主场优势、军备优势的前得下,还可以与国际正规军们在旷日持久的决战中获得最后胜利。多年以来,任正非一直在思索着,如何在急速的扩军中,打造一支既骁勇善战,又兼具全球眼光和职业化运作经验的一流国际之师。

  华为1987年创立,1990年员工人数仅为600人,到1995年,华为启动国际化之前,员工也只上升至1800人。而1998华为步入海外市场后,人员快速激增到1999年底的12000人,至今已达10万人,如何平衡人员极速膨胀与管理效率、保持人均效率的稳步提升之间的矛盾,围绕着华为创业后的第二个十年。

  实际上,华为创业前十年,也是“英雄主义”的号角推动下前行的十年,这段时期,华为文化中鼓吹的“英雄气质”——包括个体的狼性,以及任正非提得最多的“献身精神”带动了业绩的增长。

  而1998年之后,仍然靠精神与气质上的意气,与管理规范的全球顶尖运营商打交道,这种简陋的市场突击模式已远远不够。

9 7 3 1 2 3 4 4 8 :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丘慧慧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