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雅虎错失收购Facebook良机
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创建于2004年。2006年时,Facebook用户群主要仍为大学生人群,且用户量不及竞争对手Myspace。2006年6月,雅虎本来已同Facebook达成收购协议,交易额为10亿美元。
随后雅虎公布了市场业绩不佳的财报,导致雅虎股价一夜之间下跌22%。时任雅虎CEO特里·塞梅尔(Terry Semel)紧接着表示,希望把收购Facebook的价格降至8亿美元,但遭到了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拒绝。两个月之后,雅虎又把出价重新提至10亿美元,但为时已晚。
时至今日,Facebook全球用户量已超过2.5亿,估值在50~100亿美元之间。从2006年到目前的三年期间,雅虎却仍然无法摆脱各项业务所面临的困境。
2、RealNetworks拒绝iPod创意
2000年,美国技术工程师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提出了基于硬盘存储的音乐播放器概念,并提出了与该播放器相配套的数字音乐下载解决方案。法德尔首先同美国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商RealNetworks联系,希望后者能采用他的方案,但遭到RealNetworks拒绝。
在经过多次“碰壁”后,最终苹果看中了法德尔的硬盘播放器和数字音乐下载方案。时至今日,苹果iPod音乐播放器业务同iTunes音乐商店业务互为表里,并占据了美国数字音乐下载市场80%的份额。目前RealNetworks仍主要从事流媒体技术开发,但其收入远远不及苹果iTunes单项业务。
3、索尼、东芝下一代DVD标准之战两败俱伤
从2002年开始,以索尼为首的蓝光(Blu-ray)阵营,同以东芝为首的HD DVD阵营,在下一代DVD标准上展开了长达6年的市场争夺战。双方都希望获得各大媒体公司的支持。2008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突然临阵“倒戈”转向蓝光阵营,这场DVD标准之战以索尼取得胜利而告终。
尽管索尼最终胜出,但其实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在过去6年当中,无论是蓝光还是HD DVD标准,都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相反是标准DVD格式的光盘销量最多。
如果索尼和东芝阵营最初能够求同存异,于2002年就制定出双方阵营都认可的下一代单一DVD格式标准,则目前这种格式的DVD光盘销量肯定早已超过传统DVD光盘。
4、Digital Research失误使微软成名
1980年,美国科技巨头IBM希望寻求一款磁盘操作系统,以用于IBM新款PC机当中。但微软产品并不是IBM的首选,IBM看中的是Digital Research所开发产品,并首先同该产品作者加里·基尔达尔(Gary Kildall)联系。
有传闻称,基尔达尔并不理会IBM的产品购买意向,而独自坐上飞机旅行。但实际情况是:基尔达尔之所以坐上飞机,是为了给另一位客户送交产品,而由他的妻子同IBM代表进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基尔达尔妻子无法接受IBM提出的条件,因此双方不欢而散。
随后IBM同微软谈判,并最终同意采购微软产品。正是通过IBM的交易,微软一步步成长为全球软件业巨头。如果IBM最初采购的Digital Research产品,微软能否取得今天的地位?恐怕没有人能够给出正确答案。
5、施乐与个人电脑业务擦肩而过
1973年4月,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推出了Alto产品,它是首台把计算机所有元素结合到一起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Alto使用了3键鼠标、图形窗口和以太网络连接。 Alto能与另一台Alto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连成网络,这又是施乐PARC的一项重大发明。
如今回头一看,正是这些技术组合在一起9
7
3
1
2
3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