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是否已经灭绝?王丁教授的回答给大家带来一线希望:“仅凭这几次考察的结果并不能下白鳍豚已灭绝的定论,因为首先我们的考察并非24小时不间断,而是每日8小时工作;其次,我们的考察并没有覆盖全部水域;第三,我们的考察采取抽样法,既然是抽样,自然不可能看见每一个个体。”
王丁教授表示,判定一个物种功能性灭绝主要看两个指标:种群稀少,功能丧失,对周围生态影响微小;数量下降至无法保证种群繁殖的需要。
据他介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一个物种持续50年未发现,才可宣告“灭绝”。白鳍豚在2004年还有被发现的记录,说它灭绝言之尚早。联盟还规定,确定一个物种灭绝必须连续考察整个分布区,在该物种一个生命周期内未发现存在才算灭绝。白鳍豚一般可活30年,确认灭绝必须30年内连续对其生存状况进行考察。
▲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已经在2002年去世
白鳍豚濒危四大原因
资料显示,收集到的白鳍豚标本中90%以上的死亡是由于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
首先,酷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专家说,一方面沿江人口飞速增长,渔民对鱼类需求越来越大,以鱼为生的白鳍豚能够得到的食物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捕捞作业误伤死亡的白鳍豚几乎达到死亡总数的一半。加上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迷魂阵等有害手段,令白鳍豚的生存雪上加霜。1987年在长江死亡的一头白鳍豚身上,竟有103处血淋淋的大小伤口。
其次,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其生活空间越来越小。船舶的噪音污染将白鳍豚的正常生活打乱,干扰了它们的声呐系统,造成白鳍豚被船舶螺旋桨打死的惨剧。在收集到的死亡白鳍豚标本中,有的头骨粉碎,有的被拦腰斩断。
第三,大规模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其洄游路线。前些年,湖北洪湖燕窝实施爆破清理航道,将一个拥有4名成员的白鳍豚家庭炸死,其中2头雌豚已怀孕。
此外,严重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王丁说,随着长江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长江水质污染日益严重。一项研究表明,白鳍豚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比海豚要高得多。
屡有目击白鳍豚传闻
安徽铜陵一渔民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参加过科研部门组织的白鳍豚考察,因此对白鳍豚特别关注。
据该渔民记录:2007年8月,铜陵一市民在长江岸边目击一神秘水生动物,并摄下影像资料,中国科院水生所专家判断为白鳍豚,但是这一发现也没有改变科学界对白鳍豚可能已经灭绝的断定;
2016年3月18日至23日,8名志愿者分乘两艘渔船在长江铜陵段用目测方法寻找白鳍豚,3月20日有3人在沙洲乡附近听到像哨音的声音,与“淇淇”的叫声非常相似,3月23日有队员发现水面掀起一阵水花,渔民根据经验判断可能是白鳍豚。
不过遗憾的是,这些目击记录都没有拿到确证。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