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才少年
创业者孔庆勋今年6月在微信公众号里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大学生创业这件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很遗憾,从我看到的现实来看,在国内高校所有自称创业者的学生里面,90%以上的人都是不适合创业的。’
如果不是后来联系到他采访,我没想到他自己也是一个大学生创业者,目前在暨南大学就读市场营销专业,95后。
还有一个跟他年纪相仿的创业者前一段被炒得火热,神奇百货的创始人王凯歆,高中时开始创业,拿下知名基金的风投,随后又因为员工管理、隐瞒数据、个人作风等问题让大众哗然。
如果说王凯歆是‘神奇少女’,那看看孔庆勋的个人简历,他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天才少年’:
‘8岁破解中国移动缴费系统,12岁给美国上市公司提出建议并被采纳,14岁为北京治堵给出全新解决方案,15岁为世界500强企业做出战略规划,16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17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商业媒体独立撰稿人。’
这份简历一度被知乎上的网友评论为‘孔庆勋体’,要求他解释中间的具体细节,并且吐槽说这样的格式谁都可以写一份金光闪闪的简历,当然还有更多的是说他年轻幼稚、爱表现。
孔庆勋也对此做出了回应,他提供的细节是:破解的是中国移动的缴费系统,500强企业是诺基亚,除此之外他说的更多的是,我确实还年轻,会虚心接受大家的建议,后来他选择将这些字眼从个人介绍中删除,之后也不再愿意将年龄作为标签。
对于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们,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舆论与探讨,主要的看法无外乎几种:年轻冲动、自吹自擂、不计后果,或是与年龄不符的圆滑世故等等。有机构曾经单独创立‘90后创业者’基金,由于大部分项目进展不顺,也引来一片嘘声。这些一出生就被贴上‘垮掉的一代’标签的年轻人们,他们有最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却也承受了最无孔不入的舆论压力。
2、三年高考
在中国,尽管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人的辍学创业故事一直以来像童话一般刺激着一些人,考上一个好学校还是几乎所有中国学生的梦想,甚至不惜为此付出很多代价。石俊峰就是其中之一,只是他的高考路径格外坎坷与漫长。
清华大学几乎是国内最适合学生创业的沃土,90年代起,清华就对创业开始进行引导与鼓励。开设创业课程、不间断的举办各类创业论坛、讲座以及各类创业大赛,学校内部的孵化器以及创业服务机构甚至每年都为这些学生提供无条件的资金支持。
相比较一些‘学霸’创业者轻松考上名校或是保送,老家在河南焦作的石俊峰考了3年才来到清华。
石俊峰是艺术生,第一年因为掉以轻心落榜了,复读那年,他几乎是没日没夜的学习,甚至为了省钱买画册连续吃了一个星期的馒头。
第二次高考他考得不错,专业课通过了清华、中央美院等一流学校,为了保守起见,他报考了另外一所北京的985大学,据他所知,在当年该校报考的学生中,他的文化课和专业课成绩都是第一名。
结果,由于他的档案被恶意操作,在学校已经录取完结束之后才投递出去。石俊峰和父母来到北京,找信访局上访、找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找学校的招生负责人,希望可以改变结果。
‘根本没人理我们,他们才不管你考了多少分,都录完了还说什么呢。’他现在回忆起这件事,仍然觉得十分愤慨。当他继续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语气从愤慨转变成了心酸。
‘我妈妈,在我们当地是一个比较有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拉着我爸爸,一个大学教授,跪在了他们面前,求他们收下我。’
这是一段他至今不愿意过多提起的过去,回家之后他把自己关在家里2个月没有出门,也不跟任何人说话,‘还考什么大学,不如回家种地算了,我一个大男人难道还能饿死自己吗?’
面对现实的压力,18岁的石俊峰觉得有点承受不住,所幸当时的一些朋友和老师给了他鼓励和帮助,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选择了再坚持一年。第三年,他只报考了清华一所学校,终于如愿以偿,以超过分数线近40分的成绩被清华录取。
‘当时收到录取通知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大的感受,经历了这么多,也该轮到我了。’本科毕业后,他保送了清华和米兰理工大学的双学位研究生。延续研究生时的课题,他创办了光合未来,做智能系统的室内种植解决方案。
我一个大男人,难道还能饿死自己吗?
而清华对石俊峰的创业更是起到了不少推进作用。刚入驻清华创加孵化平台,他便顺利拿到了由水木清华校友基金和泰有基金联合投资的40万种子轮资金。项目的首次亮相便是在李克强总理出席的‘2015中关村双创周’,作为最年轻的创业团队,仅靠一份BP就从上千的竞争者中杀出重围。
‘当时我在我们展台那里,看见李克强总理远远走过来,有三个人一直挡在我们展台面前,我过去跟他们说麻烦让一下,你挡着我们了,结果他们用外套里面的枪顶了顶我,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是便衣。’石俊峰回忆起见到总理那一天,还觉得有点不太真实。
3、开了挂的清华
名校互联网人才招聘产品‘才易’的创始人苏战也是清华的研究生,从研究生2年级他就开始捣鼓这个产品的设计,他擅长的是设计与产品,而非技术,因此他还需要一个技术合伙人。
创业最难的是找人才,同时人才也是最难留住的,尤其是名校的技术大牛,而且还是在项目仅仅是idea阶段。即便处在人才熙攘的名校,苏战发现找到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是件多么的孤单的一件事,他曾经以放弃团队领导权的代价去请技术加盟,都没有成功。‘确实在名校可以找到很多人才,但是他们的机会也特别多,能让他们没有固定收入保障的跟你一起去拼命去创业,有点难。’苏战说道。
找不到技术人员,他只有自费去找外包团队,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做‘创业’这件事,也没有想到还可以去拿个PPT到处去讲然后找融资,最初的想法也只是希望做一个能够给其他同学带来价值的产品,等到产品做出来之后,发现数据还不错,经过师兄指点,苏战找到了清华的创业服务部门——清华创+,并且拿到了两万多块钱的扶持资金,项目也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能让他们没有固定收入保障的,跟你一起去拼命创业,有点难。
由清华大学团委创办的创业服务平台‘清华创+’除了给创业公司提供资金,还会帮助创业公司联系外地的政府部门。自从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以来,除了北京这个创业中心,各地政府更是积极响应,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创业者以及创业公司。
目前,创+入驻了246个创业团队,大部分来自于清华内部,而清华的众创空间‘X-Lab’入驻项目超过600个。
同样感受到学校资源带来的好处的还有呼涛,他是足球社区‘寻球’的创始人,清华毕业后他又去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读了研究生。2010年的时候,他就因为学校组织的活动,见过北极光创投的创始人以及红杉资本的合伙人。不仅如此,创业之后,清华X-Lab、孵化器等都给他提供了一些资源,他的办公室选在了清华同方,租金只是原价的50%。
这些来自名校的创业者们在外人看来,似乎有更好的资源。某机构的投资经理研究了合伙人投过的项目,发现其中80%的项目都有来自清华的人参与,于是他们专门去找清华的项目,只为了对合伙人的胃口。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谁也无法下定论,也许只有身处其中的玩家们自己心中清楚。但有一个名校背景对于个人来说肯定是优势,呼涛觉得‘是个人都能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如果没有经验也没有什么能力,连一个好学校背景都没有,还创什么业?’
4、创业大赛
虽然孔庆勋言语中并不支持大学生‘全民创业’,但是他却是把创业做的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