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周丑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工牌上的一个偶然的发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为了验证这个波轮扣的实际操作情况,席磊和他的研发团队通过50台样机进行专门测试,每天24小时不停,连续运转了6个月,锁扣进行了五千次的反复拆解的实验。如果根据洗衣机十年的寿命来计算,5000次的拆卸,每周拆一次的频率下,可以保证安全拆卸100年。
波轮锁扣设计成功,只要轻轻一拿就可以把波轮取下来,既不要专业的人员,也不用工具。
经过最后一轮的实验和测试,免污式洗衣机终于研制成功。
席磊:可以自豪地说困扰洗衣机行业很多年的脏水洗衣服的这个难题,我们也攻克了。
两年的研发时间,3000万的研发投入,无数次失败的研发方案,数不清的研发人员日日夜夜的辛苦付出,席磊和他的研发团队终于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陈卫国:我们已经有40多项国际专利和4项的国际专利,这种产品形态首先它是第一次,这种技术也是第一次的,所以它是首创。创新是企业下一步企业成长最主要的驱动力,接下来中国就是要靠创新的产品,不但在中国市场形成销售,而且要逐渐的走向国际市场。
洗衣机和彩电、冰箱被称作家电的“三大件”,它的普及率很高,其主要市场份额也被几个传统洗衣机厂家瓜分殆尽。如何分得一块蛋糕,席磊和他的团队选择了洗衣机的二次污染问题作为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不大,但确实是部分消费者的一个消费痛点,同时也是一个潜在的消费需求,如果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将会为席磊抢得一块属于自己的洗衣机市场份额。
48组试验换来一条温度曲线,特殊饭局现场盲测,IH电饭煲“口感最佳”一炮走红
2016年3月8号,作为集团董事长的董明珠在北京设了一个特殊的饭局。
董明珠用自己公司生产的电饭煲和国外生产的三款电饭煲分别煮饭,将四种品牌的电饭煲蒸出来饭编上编号,让现场的来宾们品尝,对其口感进行“盲测”,然后进行投票。
“盲测”的结果是董明珠公司生产的电饭煲得票数遥遥领先。这个轰动一时的“饭局”,让刚推出市场的IH电饭煲一炮走红,也颠覆了很多人心中“中国制造”比外国的差的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专心致力于空调市场的董明珠,转而向电饭煲市场进军呢?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当时我看了这个饭煲出去购买将近一亿的人民币,而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没有人来买,而且那么多生产饭煲的企业,就不能提供一个让人满意的饭煲,所以这种现象让我觉得很震惊。我觉得饭煲我就一定要赌这一口气,就一定要造出一个世界级的饭煲。
IH电饭煲是依靠磁力线穿透锅体进行加热的电饭煲。一向不服输的董明珠带领她的团队,在2013年正式开始对高端IH电饭煲的研发。但这样的转变一度让很多人不适应。
某集团家电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曹嵘:这个看起来比空调简单,控制器没有像电瓶的控制器那么复杂,但是毕竟没有接触过,所以要一点一点熟悉。
曹嵘,公司家电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也是IH电饭煲项目研发的负责人,20年来一直从事空调领域的生产和研发。2013年开始,他的研发方向转而变成了电饭煲,同时,他还聘请了刚刚走出校门的四名大学生专门进行性能研究,组建了一个看起来几乎经验全无的研发团队。
煮饭分为泡米、升温、沸腾、保温几个阶段。对于电饭煲来说,就是要最精确地掌握每个过程最适合的时间,以及最合适的升温过程。要造出能把米饭蒸得最好吃、营养成分保持最好的电饭煲,曹嵘和他的研发团队最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出自己的“升温曲线”。
研发的饭煲里面布了很多温度传感器,用来测量锅里的温度,并用电脑来记录形成温度曲线。
宋洁两年前从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集团工作。让她没想到的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煮饭”。
某集团家电技术研究院研发人员宋洁:有点不太适应,觉得自己一个本科毕业生来了每天就让我煮饭。
宋洁每天的工作就是用香米、珍珠米、江米等不同种类的米来做各种试验,然后分析研究不同米种在不同蒸煮温度下的营养成分和参数变化,形成一条条不同的温度曲线。
宋洁:我们每一条曲线的参数得来都非常不容易,需要在48种不同环境下进行实验,所以这样才能保证不管在多高的温度或者多低的温度,甚至是一些平原和高原地区,都能煮出相同品质的米饭。
而在研发试验过程中,曹嵘和他的团队已经至少自我否定了100多条升温曲线。
曹嵘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没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是无法确定最好参数点,所以要反反复复的实验,
宋洁和研发团队每天都要煮几十锅的米饭,用各种不同的米进行尝试,请不同部门的同事参与“盲测”,半年多的时间里,一共煮掉了4。5吨大米,终于得出了电饭煲的最佳“升温曲线”。
曹嵘:上千次左右的盲测,最后一次升温曲线确定好了以后呢,我们大概请了内部相关部门总共有200个人来进行盲测,70%的选择是我们这个煮出来的饭是最好吃的。终于有了突破,大家觉得没有白费工夫,还是挺开心的。
半年的时间,4.5吨大米,曹嵘和他的团队终于把“煮得好吃”的抽象概念,转化成了一组组可见的数据。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曹嵘和团队正在向董明珠汇报着IH电饭煲压力锅功能的研发情况,但董明珠显然很不满意。
董明珠:好一些,好多少?彻底的改变那就有价值,如果模仿,小家电不可能做出极品来,所以你们要大胆地跳出来。
每一次新产品研发出来,董明珠总是把自己当做第一个消费者和体验者进行“百般挑剔”。她毫不客气的批评和苛责,让每一个在场的研发人员后背发凉、坐立难安。
曹嵘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这还不是最狠的一次。就在今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当研发和生产部门的所有人员高高兴兴地捧着自己辛苦两年生产出来的IH电饭煲让董明珠检验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