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整个京城仍被暴雨笼罩,我从中关村软件园的出来,打算用叫车软件打车。看着一群没有带伞并堵在门口四处张望的人们,我已做好心理准备,打不到车的话,那就再试试,无非多等几趟罢了。没想到应用显示的最高溢价竟达到4.1倍,“需要打车又不得不接受三四倍溢价的感觉真是太酸爽了”,类似的吐槽我们在朋友圈内还能看到许多许多。
趁火打劫我们听得多,在许多人看来,这几天暴雨的打车经历堪称是“趁雨打劫”。但实际是否如此?为什么下雨天会造成如此可怕的溢价倍数?一切还要从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说起。
这是供求曲线的模型。需求方明显会收到价格波动的影响:当价格升高后,需求量相应减少。反之若价格降低,需求量会立即增加。
利用价格杠杆进行调节,使得供求关系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这也是Uber、滴滴在用车高峰期的溢价逻辑。Uber官网对溢价机制给出这样的解释:
当许多人同时预约车辆,优步平台上的车辆无法满足大量的需求时,将提升费率来确保您用车的需要。溢价的原因有多种,例如,大雨,当地运动活动或假期都会导致暂时的费用溢价。
也就是说,价高者得,有强烈出行需求并愿意为之支付更高价格的乘客打到车的概率,肯定是高于那些只会埋怨又不肯掏钱的乘客。人们慢慢适应这样的规定,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之下,溢价是可以接受的。
回到暴雨的场景,人们只盼望逃离这讨厌的天气,出行打车的需求必然会增加。与此同时,暴雨令路面开始积水,视野能见度下降,汽车的行车速度下降,甚至很容易引起交通拥堵。
此前一项研究表明,与晴天相比,雨天在路上跑的出租车减少了7.1%,专车亦是同理。原因在于,虽然雨天用车需求增加了,司机们驾车遇到拥堵、积水的风险却提高了。单位时间的载客收入明显减少,出车接单的动力减少。如放任不管,便会陷入“天气越糟糕,越打不到车”的恶性循环。
那引入普通的溢价激励会出现什么状况?媒体人@阑夕在其微博中指出:“私底下和滴滴的运营聊起这个话题,有时被强令取消动态调价,后台的车辆供应数据马上跌至谷底,在普通的收入激励下,鲜有司机会冒着伤车的风险载客,但是需求端的数据是不会减少的。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更多的人打不上车了。”
为了满足需求,维持运力,专车平台只能祭出杀手锏——那就是远高于正常水平的超高倍溢价。不满由此而生,绝大多数人会被暴雨耽误既定的行程,暴雨也放大了他们的抱怨情绪。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专车平台坐地起价、趁火打劫。
凭什么下雨天打车就不能涨价呢?正如上文所述,暴雨溢价只是遵循最基本的经济规律,没什么比涨价更能抑制打车需求,鼓动司机冒险出车,从而有效调整供给,让更多亟需用车的人打到车,也令司机挣得更多的钱。滴滴的数据也佐证了这点,在补贴和溢价激励的情况下,北京市区专车快车叫车成功率提高到了82%,而在往常暴雨的时候,这个数字还不到50%。
有趣的是,为庆祝拼车业务上线一周年,优步中国7月20日在北京推出拼车一律5元的活动,不少顺利拼到车的乘客表示喜出望外。这虽然是极其个别的例子,却应是许多指责滴滴、优步发灾难财(实际并没有,不然优步完全可以停掉上述的拼车优惠)的人们最想要遇到的状况:无须承受溢价的痛苦,便顺利打到车,如果能再省点钱就更好了。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却总有一群人异常贪婪,想着“鱼与熊掌兼得”。这种人就应该打回计划经济时代,继续吃他们的大锅饭。放到任何一个正常健全的市场机制下,暴雨溢价都是必然出现的价格调控现象。
最后说一句,想在暴雨天打到车?请加钱。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