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程也叫“代数1”,将在高中的第一年学习。学生们将会学到一系列基础代数概念,例如二次方程式等,他们还要涉猎一些关于函数建模和定量分析的知识。换句话说,你可以将这门课改成任何喜欢的名称,但它已经并不是你奶奶辈时所学的“代数1”了。
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初二学生们,虽然无法跳级超前学习,但老师会鼓励他们针对目前的知识做更深入的研究。
Ryan表示:“假如一名学生写完了美国历史课程关于独立战争的作业,并且完成了阅读任务,老师不会告诉他‘噢,既然你已经学完了现有的内容,那么我们现在开始进入1812年战争吧。’相反,老师会布置更多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加深你对独立战争时期各个事件前因后果的了解。我们可以将同样的方式运用在数学上,让学生就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而不是一味地向前跃进。”
Ryan建议老师应因材施教,向同一个班级内数学能力不同的学生教授不同的内容,但这会极大地增加老师的负担。而且,如果尖子生提早完成了作业,他们主动要求增加作业的几率又会有多大呢?
事实上,完全摒弃因材施教也是不可能的,假如所有学生都适用同一种模式,那么那些数学天才学生一定会无聊至极。
最佳做法是在二者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尽管它们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使之调和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不过,学校看上去都还没找到合适的方法。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