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对于Facebook来说,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所建立的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帝国,更是一种狂热的企业文化。2011年6月,谷歌推出SNS社交网站Google Plus之后,扎克伯格立即将其定为自己公司的主要对手。Facebook前员工安东尼奥·加西亚·马丁内斯(Antonio García Martínez)在其新书"on Silicon Valley"中,详细介绍了关于Facebook和谷歌之间这场的商业战争。
马克·扎克伯格是一个天才。
这并不是说他就像电影《The Social Network》中所述,是一个具备特殊才能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这是一种在电影中时髦的虚构描述,并不是真实本义。
当然,扎克伯格也不是类似于苹果已故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ian)的产品天才。事实上,Facebook的产品不仅称不上完美,而且漏洞百出,甚至于有很多产品败笔。譬如扎克伯格在2013年推介的一款与Android系统深度集成的应用Facebook Home,此外还有Facebook在2012年放弃HTML5而转战原生应用现在看难免令人沮丧。而Facebook推出的第一版Search服务只有英文版,而且功能单一,很快下线;移动应用Facebook Paper更像是对Flipboard简单抄袭。更不用提还有很多未发布的产品消耗了大量的公司资源,仅仅因为扎克伯格改变了主意而草草退场。
如果扎克伯格是一个产品天才,那对于他的狂热崇拜来说,也过于机缘巧合。
所以说,我认为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天才。其犹如守护神附体,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他,指引他,一干优秀人才追随其左右。虽然有时他也善变或吝啬,但却具有无可比拟的救世主的眼光,去创造一个新的不同世界。他具备疯狂的愿景,他的信众相信他,拥护他,他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领导者。通过将愿景镌刻在拥趸的头脑中,扎克伯格建立了一个关于Facebook的宗教殿堂。上帝说,要有光。早期的一些Facebook员工普遍认为他们看到了光,坚信Facebook并不是如同MySpace一般微不足道的社交网络。而新加入者又不断吸引着更多优秀的工程师、设计师加入进来,如此循环往复,加入追随扎克伯格愿景的团队中。
其次就是扎克伯格所创造的公司文化。很多硅谷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司文化,但扎克伯格将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工程师是这个公司的主体,只要你会写代码,又不会经常把事情搞砸,那你就是金子。这种颠覆性的准则指导着公司的一切。在Facebook创业初期,一个来自乔治亚州立大学,名为克里斯·普特南(Chris Putnam)的年轻人开发了一个病毒,起初其会将Facebook用户的个人界面修改成类似于MySpace的样式,Facebook解决了这一问题。然而随后这一病毒继续肆虐,开始删除用户数据。Facebook联合创始人达斯廷·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并没有让联邦调查局调查普特南,而是邀请他接受记者采访并雇佣其加入Facebook。后来普特南成为了Facebook的著名工程师之一。这也是Facebook所唯一奉行的海盗态度:如果你能迅速完成工作,没有人会在意什么学历文凭或是墨守成规的传统道德,黑客精神胜过一切。
这种公司文化让一个23岁的年轻人拿到了50万美元的年薪。在Facebook公司内,有各种娱乐活动,提供一日三餐,提供住宿。员工需要做的仅仅是写代码,审查代码或是测试Facebook的新功能。在Facebook上市当天,广告部门在周五晚上八点还是人满为患,到处是忙碌的工程师。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真金白银,你编写的每一行代码都变成了真实的现金。
每个人入职Facebook的第一天,如同福音派的受洗日,或是加入美国国籍。这一庆祝被称为员工的Faceversary,每一个同事都会在Facebook网站上对你表示祝贺,就像在每一个人生日聚会上所做的那样。当有人从Facebook离职,每一个在职的员工都会把他当作是死亡的哀悼,因为你离开了当前的环境而去了另一个世界。离职员工的照片和员工号将会被张贴在Facebook网站上,如同墓碑和墓志铭。
而对于离去的人来说,就如同一个过客。当你离开Facebook,你也就离开了Facebook的员工网络,你在内部组织中发表的所有文章都被删除,所有关于你的分享也随即停滞,你的个人动态也随即清空。在同时,有人会把你加进一个关于Facebook前雇员的秘密组织,这里是Facebook的前任员工讨论公司的地方。
让我们暂且停止探讨关于Facebook公司本身吧,那是好战的工程师文化,是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是对一份事业的分享精神。当听到Facebook高层关于创建“一个更加开放和互联的世界”的声明时,一些愤世嫉俗者会认为“这简直是胡言乱语”。而评论家则仅仅会关注公司产品线的调整并认为Facebook仅仅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
然而他们错了。
Facebook由真正的信徒组成,这些人完全不是为钱而来。他们是真正的信徒,真正不会停止追求伟大愿景,直到地球上每一个男人、每一个女人和每一个孩子都在使用Facebook。但是,你可以想象,这比简单的贪婪要可怕的多。对于贪婪的人来说,总是可以用合适的金钱去收买他,他的行为往往可以预测。但对于真正的狂热者来说,没有任何价格可以衡量他、收买他,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愿景,我们也不知道这种愿景会将他和他的追随者带向何方。
2011年6月,谷歌推出了社交网络Google Plus,我们可以称之为对Facebook的复制。谷歌Google Plus与公司的其他服务Gmail以及YouTube联系起来,也就意味着将使用谷歌服务的所有用户都加入了一个网络平台,就像Facebook在互联网上做的那样。在用户的谷歌用户体验中,关于Google Plus的登录无处不在,也就意味着这种网络平台成倍扩张的可能性非常大。此外,Google Plus产品本身堪称完美,某些功能比Facebook更胜一筹。其照片分享更为优秀,更适用于专业的摄影师,界面设计也更为简约有序。更为重要的是,Google Plus本身没有任何广告。因为谷歌有自己的付费广告服务AdWords,完全可以支撑起Google Plus的运营。对于无情的垄断者来说,这是典型的互相利用战术。上世纪90年代,微软也利用自身从Windows中取得的资金优势,帮助旗下的Explorer浏览器业务战胜了网景的同类业务Navigator。而谷歌在搜索领域的垄断地位似乎表明,利用资金优势进军社交媒体易如反掌。
谷歌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有些令人惊讶。多年以来,谷歌似乎对Facebook的业务不屑一顾,其在搜索业务的高度使其感觉无须涉足。但对于很多人才从谷歌排队跳槽去Facebook的现状,谷歌感到紧张。公司或许就像国家,人们会用脚投票,不管是进入或离开。谷歌不得不为此制定了一项政策,规定那些通过Facebook面试的员工可以立即在谷歌获得更好的报酬。这导致了不少谷歌员工为升职加薪而扎堆去Facebook面试。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谷歌员工离开了谷歌。此时去往Facebook的谷歌员工就像罗马帝国崛起过程中的古希腊人,他们为古罗马带来了大量的文明和科技文化,但结果大家都知道,谁将在不久的将来征服世界。
Google Plus是谷歌注意到Facebook并与之产生的正面对峙,而不再是科技会议上的暗地使劲。其就像一颗炸弹般击中Facebook,扎克伯格将其喻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前苏联的所作所为,Google Plus让他心惊肉跳。我在Facebook期间,这是唯一一次听到扎克伯格宣称其为“锁定”。可能新进的员工不会明白,“锁定”是Facebook在早期所特指的一种战争状态,公司面临竞争或技术上的重大威胁时,不再有人可以离开公司大楼。
或许你会问,当所谓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