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阵,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唱衰小米的声音多起来了,出货量、排名等等都被拿来说事儿,无非是说小米开始不行了,走下坡路了,会是下一个凡客等等。而仅仅在两年前,媒体上的声音充斥的是互联网思维,小米模式,对传统行业一片唱衰之声。可见媒体上流行的话靠不住。
作为一个逆向思维倾向严重的人,在互联网思维甚嚣尘上的时候我是唱了反调的,现在在大家都对小米不看好的时候,我也想唱唱反调,看看小米的前景到底如何,是不是如媒体所说就此走下坡路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2年小米出货量700万部,2013年,1800万部,2014年6000万部,2015年7000万部。如果我们把这组数据画个图,数据是下图这样的。
2014年是一个增长率异常高的年份,也恰恰是互联网思维最火热的时候。2013年增长率157%,2014年增长率233%,按照人的思维倾向,很容易拿过去的增长率来预测未来。所以人们对2015年小米的出货量的期望非常高,虽然雷军说小米出货量目标是8000万,但很多人是望着1亿的。但事实上,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一种商业模式能达到的最大市场份额是有限度的。过高的期望和实际受到各种条件约束的现实碰在一起,就构成了现在“小米衰退论”的基础。
任何不利的因素开始被放大。人们已经在脑补曲线右半部份的图形,想象成一条抛物线了。而我们老祖宗早有一句名言概括“物极必反”,乐观到极致不可取,悲观到极致同样不可取。如果我们把2014年的出货量看作互联网思维引发的一个泡沫,把出货量减去1000万,整个曲线是不是一下子好看多了?
在我看来,小米就像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青春期的少年一切皆有可能,可能一年往上窜个10厘米,也可能一年只长4公分,我们不必要因为一个少年去年长了10厘米今年又长了10厘米因此就指望他明年也长10厘米,这样每年10厘米的增长总会有个尽头,这也就是增长的极限,长到姚明那么高的毕竟是少数。
那小米的极限是不是已经能看到了?
我看未必。
青春期的少年正是暂露头角的时候,可能偶尔有神来之笔,有时候却又忽然让人大跌眼镜,这都是很正常的时候。有时候表现特别好,有时候却又干出各种傻事,要不怎么会有“中二病”这个词呢?总需要通过各种试验各种碰撞探索自己与他人的边界,也因此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自己的三观,为以后真正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小米现在正处在这个阶段,未来的路还长。
相对于牌桌上其他老玩家如华为、oppo、vivo,小米就像是一个新进入者,打了几手好牌,惊艳全场,但现在面对老玩家丰富的经验,小米还需要有更长远的打持久战的准备。现在小米面临的劣势是,自己的打法让老师傅慢慢熟悉了,而又暂时没有新的杀招,气势上显得被动。而小米的优势在于,还有时间可以打磨自己的牌的组合,还有更多的可能。
小米的核心产品是手机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说过,手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供应链和渠道。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规律,不会因为有了一个新的思维就打破这一规律。至少到目前,没有新的突破性的技术出现,手机业者还是得遵循这一规律。
供应链管理,尤其是核心零部件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小米这几年也一直谋求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采用高通、nVidia、联发科等公司的芯片是各大公司的惯常做法。这就难免受制于人,一切要看高通联发科眼色行事,在产品发布周期上容易与其他公司撞车,“抢首发”频频发生。首发过后,量产阶段也容易被卡脖子,正大卖的时候却没货。手机零部件众多,有一个核心部件供货不足手机就生产不出来,这就是制造业的规律和限制条件。
华为因为多年持续投入芯片研发,麒麟K950讲了一个很好的“中国芯”的故事,在芯片供应上可以有自主权和议价权。小米如果能在芯片领域有所突破,自然是能在核心部件的供应链管理上有了很大的话语权。据媒体报道,小米嫡系的松果电子已经在这一部分有些成果。这是小米的一张牌,相对于华为,小米这张牌将出未出,值得期待。
另外,雷军现在亲自负责供应链,应该也是看到了供应链管理已然成为了小米的短板。供应链管理如果理顺,小米不再饱受缺货之苦,也是补齐了一块短板。
渠道管理,像华为、oppo、vivo早早的布局线下,已经是出过牌了。线上发展的再热闹,线下零售店也是不可或缺的。线下购物的优点在于眼见为实,不少人还是更信赖实体店;另外,线下零售店作为入口,能带动客户的冲动消费。我就不止一次带老外去小米之家购物,每次他们都买不少小米的产品,这是在线上做不到的。小米之前几年偏重于线上,对线下渠道的开拓有所松懈。今年小米会加紧开拓线下渠道,这是另一张牌。
事实上,从2月份雷军在小米5发布会上宣布要进军线下到现在,小米已经有了25个小米之家店,6个城市开了7家小米之家商场店。目前有3家日销量过百万,5家月销量过千万。小米之家的“开放式购物体验”,也就是直接从货架上拿货并付款,过程中无需店员,这属于对国外超市自主结帐模式的借鉴,而小米在线下开店不断摸索适合小米的零售模式和购物体验,也可能引发零售领域的一场革新。假以时日,小米完成全国各大城市的渠道布局,借助线上的品牌热度转化为线下销量,其增量仍然可观。
手机之外,小米还有MIUI,以及MIUI连接的各类智能硬件
小米有2亿联网用户,这是其他手机厂商无法比拟的。到目前为止,人们对MIUI的称赞还是超过其他UI,这是小米赖以起家的产品,也是小米独到的优势所在。小米想做的,是当年Wintel联盟所做的事情,软件做好,以此促进硬件的销售,硬件设备间实现互联,以此增强软件的黏性。
小米可以把互联网领域的一些经验用到手机上,这是传统手机厂商很难做好的,即使他们想到了一些点的创新,但没有对互联网用户场景和应用的深度体会,仍然很难做好。
这就像Google做出了简洁易用的搜索引擎,微软想到去做一个,但始终做不好,因为微软的所有开发经验都是基于Windows而不是基于Web的。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Google身上。Facebook一开始就有账号系统,能实现用户之间的交互,而Google因为其搜索出身,好多年以后还在为Google的账号系统而努力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交。MIUI的快速迭代有些类似,可能一两个功能点容易被友商模仿和借鉴,但基于用户体验的功能有许多需要底层软件架构的支持,如果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方面的sense,要在以后的产品中通过快速迭代改进是很难的。
许多时候,一些看起来是闲棋的落子,可能在未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小米手环,早先只是一个计步工具,但作为出货量全球第二的可穿戴设备,如今也有了接入支付的可能。看看大街小巷各种扫描二维码支付的场景,阿里巴巴和腾讯纷纷想有自己的手环支付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