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Shoulder Phone,外出时要挂在肩上(图片引自au)
于1987年设立的IDO(日本移动通信)在1988年年底于东京23区内推出了第一代汽车电话服务,而此时登场的就是上图中的这款“ショルダーフォン(Shoulder Phone)”,这一机型被日本称为“手机诞生前的黎明”,是一款开车时可以放在车上接打电话、行走时可以像斜挎包一样挂在肩上的电话产品。当然考虑到当时的年代和技术条件,街上随身携带这款电话的人还是非常稀有的,而且这货的重量达到了2.6kg,带着它行走简直就像是负重体能训练。
▲1989年,手机迅速迎来了“减重”(图片引自au)
不过到了随后的1989年,“手机”终于就成了可以随手携带的电话了。日语将手机称为“携帯電話”也是因为手机体积轻巧可以随身携带。1989年,在日本被称为Cellular HP-501的摩托罗拉手机登场,这也是“手机”第一次实现了可以放入口袋中的小尺寸,由此,“手机”也就进入了小型轻量化的竞争时代。
到了1989年同年的12月,京瓷与索尼同样推出了这种小尺寸的便携手机,也就是上图中左侧的CP-201(索尼)与HP-101(京瓷),其中CP-201是一款仅有980g重,可以放在车上当车载电话使用的产品;而HP-101按照当时的设计来讲,也算是“时尚”了。
▲1990年,全球首款重量在300g以下的手机,来自松下(图片引自au)
1990年的时候,IDO发售了全球首款重量在300g以下的手机,就是图中这款松下“ハンディフォンミニモ(Handy Phone Minimo)”,这一机型凭借298g的轻量化设计成为了当时的大热机型。
随后一段时间,日系的“手机”在外观上的设计都没什么变动,但是整体来看,从1989年到1992年,“手机”的体积与重量都疾速下降,1992年摩托罗拉J-51的崭新折叠式设计让人耳目一新,这多少应该也对随后日系机型的翻盖设计产生了一定影响。
▲1993年至1996年,日本用户对手机的称呼变成了“ケータイ”(图片引自au)
随后日本运营商的通信制度等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变更而严谨,但手机的外观倒是并没有发生太多的不同。在1993年到1996年期间,日本用户对于手机的称呼也发生了改变,当手机在年轻群体中流行起来之后,手机的称呼就从“携帯電話”变成了更为上口、更加利于传播的“ケータイ”,也就是“携带”的发音。
▲1998年屏幕最大的先锋532G与最轻的京瓷526G(图片引自au)
1998年日系手机创下了不少“第一”。先锋532G成为了当时液晶屏幕最大的手机,这种“大尺寸”画面能够显示更多的邮件、短信内容。而京瓷526G则成为了当时全球最轻的手机,重量约69g,这也是当时第一台重量减小到“6”开头的手机。
▲1999年,能够“语音拨号”的松下C105P(图片引自au)
1999年,由于用户数量暴增,日本手机号码也从10位增长到了11位数字。这一年登场的松下C105P加入了“语音拨号”功能,只要念出手机中已存的联系人姓名,手机就能自动拨号。
▲2002年,au终于有了内置摄像头的手机,卡西欧A3012CA(图片引自au)
2002年,au发售了自家第一款内置摄像头的手机——卡西欧A3012CA(全球首款内置摄像头的手机为1999年11万像素的京瓷VP-210)。手机能拍照之后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阵“彩信热潮”。顺便一提在2002年,日系手机的大部分机型都改用了翻盖式设计,手机本身的颜色也逐渐丰富起来,除了传统的银灰色、黑色之外,也开始有类似橙色、粉色这样亮眼的颜色出现。
▲2003年,au自有机型INFOBAR第一代诞生(图片引自au)
2003年,au自有系列au design project初代机型INFOBAR登场,这种类似棋盘式的撞色设计在当时来讲也是相当前卫了。直到如今au的INFOBAR机型都会与国内外手机厂商、设计师进行合作,HTC也曾经为au推出过INFOBAR机型。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