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廷,62岁,山东平邑人,初中肄业生,全世界最大的恐龙博物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馆长,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2010年受聘成为临沂大学教授。其研究发现甚至改变了科学界对恐龙和早期鸟类演化的部分认识,被称为“中国最牛民科”。
在古生物学界,平邑也可称作是一个“圣地”。世界上最大的收藏恐龙和其他史前动物化石的博物馆位于此地。62岁的郑晓廷初中都没毕业,已成颇具名气的古生物学家。先后在在《科学》、《自然》杂志上发表了6篇学术文章。为了表达对郑晓廷的敬意,古生物研究者们将一种新发现的恐龙命名为“郑氏晓廷龙”。相比于当下不靠谱的“民科”,郑晓廷可谓实至名归,成为公认的正宗中国民科。
郑晓廷的成功除了个人天资、爱好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还有诸多的环境因素。从军梦想的破灭,到锅炉工,到劳动模范;从基层干部,到金矿矿长,最终郑晓廷选择的不是做个名利双收的企业家,而是从爱好收藏各种稀有矿石,急转弯而成为一位民间古生物学的研究者。他的“第一桶金”是获得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从此,古生物研究成了他终身孜孜不倦追求的事业。不难看出,郑晓廷的成就,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其中的“人和”最为关键,中国古生物学界的开放,让郑晓廷如鱼得水。
想当年,名不见经传的爱因斯坦只是伯尔尼专利局的一名小职员,他将潜心研究的狭义相对论论文寄到德国《物理学年鉴》杂志,著名物理学家、德国威廉皇家学会的会长、普朗克看到后,并没有因为他连个教授都不是就不当回事,而是认真审阅论文,眼前一亮,立即决定破例发表。正是普朗克对这篇论文的大力推崇,使爱因斯坦一夜之间在德国物理界成为耀眼的一颗新星。此后,尽管普朗克并不完全赞同爱因斯坦的学术观点,但从推荐他进入皇家学会,到提名诺贝尔奖,普朗克一直甘当爱因斯坦的伯乐,直到共同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同样,如果没有中国古生物学界对郑晓廷研究成果的重视、认可、支持与赞誉,或许“中国最牛民科”就不会横空出世。
曾几何时,有关“民科”的争议甚嚣尘上,除“哥德巴赫猜想”外,还有永动机、相对论、进化论等也是民科关注的焦点,但很少有民科的研究能得到科学界的认可。时下“诺贝尔哥”也成了关注的热点。对林林总总的民科,权威人士持质疑态度是正常的。毕竟在科学研究领域出道靠的是实力与成果,而非特立独行、哗众取宠的炒作过程。然而,没有敢为人先的尝试,没有宽容失败的环境,没有培养新人的意识,没有接受新人的气度,没有支持新人的雅量,真正的民科就难崭露头角。
也许有人说,“中国最牛民科”有他特殊的成功之道,仅是一枝独秀的个案,初中未毕业就从事高端科研的路径不可复制。其实不然,“英雄不问出处”。创新的深厚伟力在于民众之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而有志于科研的民间人士也是这最大资源与优势中的“卧虎藏龙”。只要政策引导,制度倾斜,像今年两会莫言提案建议的那样,科教体制与教育模式进行破冰式改革,科研界都能如中国古生物学界般开放包容,都能摒弃权威至上的歧视,汇聚众智众力,开发创新源泉,让更多真正的民科脱颖而出,是完全有可能的。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