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掉手机马上睡觉!每晚我们都这样“果断坚决”,但一个小时过后,很多人仍然瞪大了眼睛,手指在光滑的屏幕上摩擦、摩擦——刷微博、聊微信……
2015年,有100多年历史的《牛津词典》甚至将年度热词颁给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家伙——聊天表情“笑cry”!这玩意能如此刷存在感,也足以证明网络社交之威力。
如此说来,地球人都已经被它征服了?非也,还是有国家相对淡定。据中国之声报道,在各国网民普遍爱刷手机的年代,经济、教育、科技都超级发达的德国,却只有一半网民使用社交媒体,在受调查的40个国家中排名垫底。
据介绍,德国人在阅读和信息获得方面更青睐书本等传统介质;在人际交往中,也更喜欢面对面地直接沟通,“吝啬”于向社交媒体投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如此高冷的表现,自然有其“独到”原因。有分析说,德国人比较保守,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因此压根不喜欢各种“晒”;另一方面,对于转发、网络言论他们也非常谨慎,因为一旦内容失实就有可能惹上麻烦,信口开河造谣生事都要吃官司;此外,根据德国法律,如果有人利用无线网实施犯罪,那么网络的提供者也将负有连带责任,所以公共场合WiFi比较少。
这么看来,德国人的“淡定”也在情理之中,并且也谈不上是否值得效仿。不过放眼世界,还是有很多网民正在努力对网络社交说“不”。根据美国媒体报道,在1990年后出生,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科技影响巨大的一代年轻人,正在经历一种社交媒体疲倦症,并且这种疲倦症正“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反观国内,这样的“患者”也绝不少见——比如有人感慨“手机绑架了生活”,有人调侃“成功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远离手机”,有人吐槽社交媒体偷走了时间、精力,并且带来了信息庞杂、负面情绪、攀比心理、心理落差等等,而在“删除了社交媒体账号是什么感受”的帖子中,网友也是热烈响应……
这是闹哪样?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尔写过一本书——《群体性孤独》。在她看来,数字化的社交关系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彼此连接又可以互相隐身。但是抛除幻觉,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群体性孤独”。所以,选择逃离的小伙伴或许已经戳破了幻觉,感受到了孤独。
此外,科学研究或许也能给出一些答案。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证明,过分沉溺于社交媒体,睡眠质量将大打折扣;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调查发现,人们越使用社交网络就越会对自己生活感到消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激发对生活总体的较高程度的不满。
总部位于哥本哈根的“幸福研究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远离社交媒体,会大大增加你的幸福感、社会活跃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等;还有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沉迷网络社交媒体易患心理疾病,社交媒体成婚姻雷区,17%的夫妇因此争吵……
所以,未来可以肯定的是,社交网络将会继续改变生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会有越来越多人涌入社交网络的汪洋大海,并在虚拟小伙伴的激励、安慰、为你的自拍点赞、祝你生日快乐中美得屁颠屁颠的。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将进一步改变世界,并且依然是深度改变。
不过与此同时,也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察觉,开始反思,甚至心生疲倦。他们或许会选择远离,或许会在真实与虚拟生活的比例分配中更加理性——使用而不滥用,享受而不沉溺。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