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献血是无偿行为。
根据心理学家Daniel Ariely在这本书里的理论,人类行为取决于两种行为模式的共同作用。第一种叫做“市场模式”(market norms),第二种叫作“社会模式”(social norms)。区分两者的差别是是否有物质奖励的参与。没有金钱参与时,人们发出行为的动机是由社会模式主导的。反之有了金钱的参与,市场模式主导行为动机。
举个栗子:假设你是位职业摄影师傅。在大部分情况下,摄影这件事是谋生的手段,收钱拍照是在“市场模式”主导下双方自愿的交易行为。但是换另外一种情况:从小到大最好的哥们儿结婚,让你帮忙拍婚纱,你多半是不会收钱的。付出时间和劳力全基于对友情的坚贞。
回到本问题。之所以是“无偿献血”是因为政府相关部门在有意识地让人们运用“社会模式”从而达到鼓励的目的。无偿献血时,人们感到为医学事业或者别人的生命尽了自己的贡献,而感到“高尚”和心理上的成就感,这样的积极反馈会。但如果“有偿献血”,人们自动进入“市场模式”做决定,引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如何定价?如果国家设定100块/cc,可以想象一部分认为报价太低的民众会因此而不愿献血。即便有人觉得这个价格合理,像王石潘石屹这种商人巨贾根本“不差钱”,那么这时候金钱或者“有偿”反而成了桎梏。
那为啥捐精要有偿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可以用经济的供需原理来解释。就像有同学说的,可以提供精子的人口与献血人口比起来要少很多(根据我国卫生部的规定,捐精人年龄要在22-45岁之间)并且入库对精液的要求也高(浓度要达到6000万/毫升,活力的精子占到60%等等)。但是需求较之供给来说比较大,很多地方精子库都出现了缺口。这就为较高的“价格”,也就是一种有偿激励的方式提供了基础。
第二,成功的社会模式的建立要求人们更加value无偿获得较大的心理满足。只有这种满足大于由于“无偿”而不得不舍弃的那部分金钱时,人们才愿意发出行为。对于献血者来说天平一端是:失去的血液(这算不上“失去”因为造血细胞会再造);另外一端是:“高尚感”。这时候天平很容易达到平衡或者倾向于“高尚感”一端。而捐精者面临的问题会复杂很多。天平一端是:捐精成功意味着自己会成为某个小孩生理上的“父亲”,这与自己现存的家庭/感情是否矛盾,妻子/女友是否介意,捐精过程中需要承受的痛苦(?我是女生哎对此不鸟解)等等。天平另外一端如果还是仅有“高尚感”,远不能平衡。于是,便需要再加上金钱的砝码来促使人们做出选择。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