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的移动互联网是什么样的?最近,一篇有关前述主题的调查报告在微博上火了起来:“不舍得花钱买流量在线观看煲剧、听歌,而是把喜欢的电影拷贝到手机一看就是好几天;吃饭走路不见人在玩手机,出去看表演也不见人人都拿着手机在拍照传上社交圈……”
调查报告披露出来的这一群体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引来各路网民的驻足围观,国内知名三农学者陈里就此评价称,“在其中,我们会看到另一个阶层的移动互联网生存实录”。
不过,有进行过相关课题研究的研究人员则担忧,外来务工人员等信息弱势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直处于对信息强势群体的追赶过程中,两者间的距离正在逐步拉大,这种差距可能导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体验??像点菜一样拷贝电影
今年3月下旬,某知名手机软件研发团队实验室的5名手机软件设计师团队首次踏进东莞长安镇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在这里,他们希望通过深入工厂生活,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究竟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又是如何获取日常需要消费内容的。
经过8天的走访调查,手机软件设计师张涛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主要是用来看电影、聊QQ、听音乐,因为害怕浪费流量,电影跟音乐功能都是去摊点拷贝完成的。
在离步步高工厂不远的地方,张涛找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平日里拷贝电影的根据地。不到500米的兴二路上有四家拷贝电影的摊位。摊位上,一张不大的桌,摆着“专业下载”的牌子,上面摊放着十几本影视剧菜单,菜单中每部影视剧都对应着一个编号,外来务工人员就像点菜一样,把自己想看的节目编号抄在单子上,把单子与SD存储卡一起交给老板,老板随即输入所选编号,然后搜索出用户选择的电影和电视剧,一键复制过来。
“一部几十集的连续剧几分钟就可以传完,用户体验非常棒。”一个摊位老板介绍说,除了传输迅捷,影视剧的内容也得跟上潮流,除了《甄嬛传》等热播剧均会出现在店主推荐的菜单外,也有一些内容不会出现在单子上,需要跟老板直接要求,比如拷一些色情短片。
在收费标准上,每个摊位都是明码标价——拷贝电影1部2角钱、拷贝电视剧1集1角钱。一位在附近工厂上班的年轻人给张涛算了笔账,他一个月平均来2到3次,一次拷贝10至15元的内容,一个月在拷贝电影电视剧上大约花30元左右。
走访??买手机首选屏幕大
“他们使用手机的场景远比我想象中落后。”张涛没有想到,在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东莞的外来务工人员还在使用最原始的内容获取渠道:他们不会为看视频或者听音乐安装专门的应用软件,因为怕浪费流量;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使用的是30M、50M的流量套餐,流量只够聊QQ。
为更深入地跟务工人员交流,负责用户运营的姜楠干脆在兴二路上摆了个摊,提供“免费下载”服务。姜楠准备好1T的硬盘,里面存放有大量电影电视剧可现场免费拷贝给务工人员。通过跟买主们交流,他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对智能手机的认识并不深入,对很多的个性化应用完全不了解,甚至当中有不少人都不清楚自己使用的是不是智能机。
姜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一群体应用手机的场景比较单一,对流量特别在意,最看重的就是内容消费,他们需要电影、音乐等内容来娱乐,消磨时间。
与这些特点相吻合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在购买手机时的偏好。他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工厂周围,大部分人手里拿的都是国产和山寨手机。他们对手机的第一要求就是屏幕大,方便看电影,这也是工厂周围手机店热销机型的硬性指标;其次才会关注手机是否配置双核四核等硬件,再之才会问及是否能上QQ及拍照等。
变化??企业用“免费wifi”吸引工人
与北京等都市人群聚集的地方相比,这个长期关注手机用户的团队在东莞的工厂区周围还看到很多的不一样。一天傍晚,张涛跟同事们来到工厂聚集区附近的力加美食广场,广场舞台上正在表演节目,台下有几百人驻足观看。但他们发现,周围没有人拿出手机拍照,吃饭走路也从没见过有人玩手机,这跟“吃饭都要拍张照”的都市人群形成鲜明反差。
这一现象引起张涛等人的兴趣。他们在走访中发现,在社交软件使用上,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只会使用QQ这一单一的社交软件,而时下正流行的微信、微博等互动性更强的社交软件却鲜有踪影,这使得他们并不习惯把生活中的东西分享出去,所以很少有人拍摄。
“这跟社交圈子有关系,与都市人群相比,这一人群要交流的对象大多在身边,对社交软件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再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不知道微博、微信怎么使用”,张涛分析说。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列车的高速前进,不少工厂已经针对员工身上所发生的变化主动作出调整尝试。在长安镇的工厂聚集区,随处可以看到工厂的招工简章上面,“免费wifi”与“四人间”、“配备空调”一样,成为众多当地工厂吸引工人的新条件。在厂区行走,随处都能搜到wifi热点,名字一般都是周边工厂名字的拼音缩写。
但在另一方面,免费wifi并没有改变工人们去摊点付费下载。在务工人员看来,工厂使用wifi的人太多,网速受到限制,下载电影又慢又麻烦,还不如花钱去路边摊处拷贝来得方便。
■延伸阅读
对移动互联网
认知不足
或拉开贫富差距
武汉大学博士生王逊是国内少数从事过相关课题研究的人士。2012年,王逊在东莞、深圳等地展开为期4个月的调研。
王逊在长时间观察中发现,这些“80后”新生代制造业工人几乎每人都拥有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硬件工具的普及率远远超乎她的想象。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虽然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但他们在使用上仍停留在影音娱乐层面,很少有人用手机购物、刷卡,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工具也没有普及开来,更鲜有人主动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相关学习资讯。
她担心,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替速度远非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所能及,随着互联网科技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信息弱势群体永远处于对信息强势群体的追赶过程之中,两者间的距离正在逐步拉大。
不过,现实中的例子仍旧让王逊感到无力。东莞某制衣厂的质检员谢某给她的印象深刻,这名20岁的四川女孩年纪尚小时便辍学外出打工,现在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她最喜欢的就是在网上看连续剧和综艺节目。当被问及为什么不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时,女孩回答说,“我每天工作10个小时,回来累得要命,回来就想上网看看电视剧笑一笑,没其他心思”。
王逊坦言每天工作10个小时、还要人家在网上学习并不现实,可不得不引起人们关注的是,这一情况很有可能会在无形中形成恶性循环。
“如此一来,新兴科技不但没有成为平衡社会权力的利器,反而加重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王逊分析说,信息贫困既是社会底层人群经济上落后的表征,又是其经济落后的主要作用力,如此恶性循环无疑将进一步拉大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物理距离。这种差距很大程度将可能让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