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l时代”已阵亡。从此,PC不再由一家软件、硬件公司主宰。
那些已习惯被称作“巨人”的大企业们曾长期统治科技市场,亦曾经历过高速增长和股价飙升。现时,他们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老巨人正面临新生代的冲击,并感受转型痛楚。
或许,在变革中,“巨人”更需学会如何持续创新,如何继续成为立于潮头的公司。从本期开始,本报将推出《大象的转身》系列报道,关注他们的转型,并希望从中找出科技业未来的影子。
5月28日,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出现在北京中关村广场的中央草坪上,他招牌式的大嗓门和手舞足蹈的演讲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和尖叫。
在他身后,是投资3亿美元刚刚落成的微软研发集团双子座大楼,与他世界上最有权势的CEO的身份十分匹配。不过,微软当天的股价像过去8年来一样,仍在25美元附近打转;而此前,苹果已经取代微软成为全球最大的IT公司。
人们不禁要问,微软还是IT业最伟大的公司吗?微软还会像过去20年所做的那样,开发出革命性的创新产品吗?
质疑总令人不快,但必须承认,微软经历过像苹果一样的高速增长和股价飙升。现在,微软要做的是如何成为一家更成熟的公司。
艰难的转身
微软正面对着两难的局面。一是在重要的市场都落后于谷歌和苹果,另外其Windows和Office核心业务也正遭到蚕食。包括雷·奥兹在内的微软很多高层都承认,竞争对手的用户体验超过了微软,而这被许多人视为未来的关键。
难怪竞争对手毫不吝惜对微软的嘲讽。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不久前表示,只有四家公司很好地利用了平台战略,它们是谷歌、苹果、亚马逊和Facebook。而以平台技术起家的微软在他看来,“根本就不是对手!”施密特说,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微软根本没有推动消费革命。
也许,埃里克·施密特说得并没错。
即便与诺基亚达成合作,又花了85亿美元收购Skype,微软仍未被市场看好。“对一个曾拥有如此市场地位的公司来说,真的算得上艰难。”一位与微软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内软件企业高管表示。
对微软不看好的评论人的抱怨,以及媒体不加证实的揣测纷至沓来。6月初,网上有消息称,微软美国总部将离开扎根了36年的西雅图搬迁至谷歌和苹果的“根据地”硅谷,而鲍尔默作为微软的掌舵者,已经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鲍尔默代表的是微软在商业世界中两个最基本功能中的一个——营销,而微软的另一个功能——创新,其代言人却不是隐退就是已经离开。
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没有创新,大多数公司将永远无法超过基准增长率”。微软还能创新吗?这就是鲍尔默的难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曾长期统治与电脑和互联网相关的主流应用,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市场都鹤立鸡群。但在很多方面,Windows的成功“成了一个枷锁,而不是庇佑”。微软虽然在10年前看到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市场的潜力,但却没有更早把更多资源投入“正确”的事情上去。
成功的枷锁
微软对互联网的态度非常矛盾,某种程度上持有双重态度,一方面不无仇视和嫉妒,一方面又在努力追赶。
不久前,比尔·盖茨曾经的接班人,微软前首席架构师雷·奥兹(Ray Ozzie)曾向鲍尔默和他昔日的微软同事们建议,微软应当从一家以计算机为导向的公司转型,“去构想一个依赖无线设备和互联网的后PC时代。”
事实上,在这位技术先知离开前,微软就已经意识到——在快速发展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落后苹果和谷歌。
当苹果、谷歌这些当年微软看不上,甚至还“救过穷”(微软曾在苹果最困难时向其投资1.5亿美元)的企业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市场高歌猛进的时候。全球最大的软件巨人却找不出几个像模像样的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产。
部分原因在于微软的软件基因决定了它所有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都是按照销售软件的模式开展工作的。“要转而去寻找围绕基于免费业务开展的商业模式,无异于要求刚出壳的小鸡迅速学会飞。”一位前微软中国技术高管告诉记者。
虽然微软不缺少创新的基因,但目前让这些基因带来的”创新“在微软的业绩报表里显示投资回报还很难。“从本质上讲,微软的主要产品依旧是Office和Windows。微软需要通过系列产品的创新完成转型,而不是几个。”一位来自竞争对手的研发人员表示。“Bing(必应)算得上是最有互联网基因的微软产品,但直到目前还没获得投资回报;微软引以为傲的人机交互产品游戏机Xbox Kinect,技术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目前所有的IT消费产品,是消费电子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成功,但Xbox Kinect并非一个平台。”上述研发人员表示。
不只创新,还要够快,这对微软是一个真正的挑战。但现在,消费者改变了游戏规则。
云计算转型
2010年,鲍尔默要求微软内部70%的员工都参与到与云计算相关的开发中,而到2011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90%。推广“云计算”成了鲍尔默这两年工作的重心。
2010年下半年微软发布“云+端”战略,将所有重要的战略方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搜索、终端都包含其中。云计算,不仅可以应用于一种任何人们期盼已久的互联网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微软的各种服务本身;改写微软利润的组合方式。微软已将未来寄望于云计算,不仅如此,微软取消了很多重要的孵化项目,并裁减了很多非核心业务,以节约成本。
当在中国,并非如此。
鲍尔默曾向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提出三个要求,首先是继续吸引最聪明的人加入微软;其次是为微软提供更多面向全球用户的核心技术;第三是将研发中心变成业务中心和战略重心,服务新兴市场。也许对微软和鲍尔默来说,鼓励创新比创新本身更容易。
当张亚勤用数份报告和几十个邮件申请让微软中国在北京“落户”,并最终获得盖茨“照你想的去做”的回复的时候,他确信微软做好了“长跑”的准备。
这是微软36年历史上,第一次在本土以外投资盖楼。“我们在一些很炫、很酷的产品上的确失去了一些机会,但微软并没有失去创新的敏感,也有翻盘的机会和实力。”张亚勤说。
他几乎注册了所有社交类网站,几乎每天都在微博、开心网和Face-book上“冒泡”,他希望这样能感受到年轻人在玩什么,并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重要答案。
翻盘?
和张亚勤一样,梁念坚也是微软公司里众多坚持不用苹果产品的人之一。 在过去的一年,这个澳门人成了微软大中华区历史上经历新产品发布最多的总裁,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对于微软未来增长的种种质疑。
因为受鲍尔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的诱惑,并不想跳槽的梁念坚选择了把自己和微软绑在了一起。在很多场合,人们都见过他“手舞足蹈”地展示Xbox Kinect的独特,有时候还和张亚勤一起。这是他作为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除了拜访大客户外,为数不多愿意亲自上阵的几件事情之一。
微软在中国的历史远比苹果要“悠久”。2012年,微软中国公司将迎来二十周年诞辰。从2010年8月开始,微软与中国政府及城市合作伙伴的关系将更加深入。在今年5月底的访华中,鲍尔默已经与中国国家发改委探讨了下一步的合作计划。
鲍尔默甚至“临时起意”地宣布,未来五年将在中国市场继续投入14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的软件产业发展。
鲍尔默现在很难对于那些认为微软已经日薄西山,除了Office和Windows外别无长物的人们进行嘲讽,用他一贯的递进式的演讲化表述。但他认为所有对微软丧失信心的都是软弱和危险的。
他所做的是让他的员工和微软的投资人明白,“有时候消费者批评你,那说明别人还需要你,这是微软一直都想要的最重要的东西。”
“竞争是有益的,最重要的是,微软从激烈的竞争中获利颇多,无论是浏览器还是PC时代的桌面操作系统。”在一次演讲中,他挥舞着手臂说。
到目前为止,鲍尔默在研发上一年花90亿美元,近十年来“扔进去”690亿美元仍然没有使微软看上去比苹果或谷歌更成功。
但愿对微软和鲍尔默来说,一切都还来得及。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