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托马斯·弗里德曼那本《世界是平的》占据各国畅销书榜首的时候,这次断网却暴露出不和谐的声音——互联网不是平的。企业的短视和地方互联网保护主义正在延缓全球化的步伐。
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上升到1.32亿人。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市场。但面对如此规模和惊人的增长速度,我们又是怎么准备的?
地震彻底成了一次用户调查,看看平时只上国内网站的用户有多少,也顺便计算了一下不依托老外服务器的网站数量,以现在国内互联网发展的模式看,完全没有受影响的估计不多。
值得思考的是,仅我国台湾省一处地震就造成了国内大部分地区网速如爬行,国际通话服务发生中断或受限。部分市场的外汇和其他金融交易被迫中止。面对正爆炸性增长的中国互联网,接下来要怎样面对?
得益于圣诞节期间老外放假,否则损失应该更大。但不必为没有看到的无形损失而鼓掌叫好。相比之下,我国的香港地区和邻国日本的应急措施值得思考,事先已有替代方案,可以迅速通过欧美线路绕行或者利用替代品卫星分流,情况不会继续恶化。
外界通路,命悬几根脆弱的海底光缆。为何会如此?九十年代电信业热潮时期,在市场需求爆炸的预期激励下电信企业在国内和国家间大量铺设光缆,但实际需求远远没有达到预想,财务损失让光缆投资没有及时跟上。当时没人想到,浪潮恰恰随后出现。
2000年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用户只有890万,而今天增长了近乎一倍。但电信企业做好准备了吗?对光缆的投资直到最近才有所增加,12月20号,国内电信企业考虑与美国电信新贵Verizon Communications Inc.合作,斥资5亿美元拉一条初始容量1.28terabit/s的光纤宽带,以解决目前跨太平洋互联网迟缓的问题,但别指望会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据央视报道称,中国电信正在考虑用卫星线路弥补眼下光缆线路容量的不足。可卫星通讯也很容易中断,何况在出现堵塞情况时还会首先照顾大客户企业,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网络塞车。把替代品充做解决方案,到底还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不要告诉大家,依靠国内局域网就能满足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这已经违背了互联网的初衷。脆弱的通讯纽带和爆发性增长的互联网用户,将两者结合起来不难想到国内互联网的未来。用户依赖网络的程度越来越深,断网造成的损失只会一次比一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