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系统 >> 系统动态 >> 正文

“上海地铁之父”去世:曾主导上海首条地铁建设

2016-8-3不详佚名
5岁迎来地铁一号线通车,随即又出征地铁二号线、明珠线等工程。刘建航说,未来5年上海要造数百公里地铁,我要尽己所能做好生命中的又一搏!刘建航就是这么一位一路闯过险关的老人,他的勇气、智慧和生命,如地下呼啸的地铁巨龙,奔腾不息,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隧道事业!

“看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在青年们手中延续,是种幸福!”刘建航非常重视培养地铁人才,已经培养十余名博士生。他的学生白廷辉和葛世平,现在已经是地铁建设和地铁运营公司的总工程师,他们最不能忘怀的是老师10多年来的敦促:“外国人做得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你们年轻人要勇挑担子,抢挑担子,我当你们的后盾。”每当他们向老师求援,刘建航都会立即从家中赶到工地现场,给他们信心,帮他出谋划策,却从来不言报酬,“老师不仅教我们技术,更教我们树立爱国心、事业心和良心。”

2008年,刘建航拿出自己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的奖金牵头设立专门基金,重点奖励在隧道和轨道交通、地下工程领域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人才,并资助相关科研攻关项目,到现在已经有数十名地铁领域青年人获得了这项荣誉。

“母校的教诲受益终身”

“我的基础是在母校打下的!”刘建航对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曾多次深情回忆在母校的读书生活。刘建航1947年入学,1951年毕业,前两年大学生活在解放前,后两年在新中国。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物质生活非常艰苦,尤其是解放前的两年,饭是“八宝饭”(虫子、石头、老鼠屎等“八宝”),菜是交大自己种出来的。然而,这丝毫没有动摇大家艰苦学习的信心。因为交大的同学,都要明确的目标,就是学到真本事,人人都憋足一股劲儿地学习,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刘建航考入的是交大土木工程系,每个星期都要上30多节课,要做许多作业。班上同学都有一种好学、苦学的精神。不少同学在学校熄灯后点着蜡烛看书,大家学习得十分辛苦。老师们也用兢兢业业的精神出色地授课,王达时、徐芝伦、杨钦等老师把课备得很熟,上课时往往只带一支粉笔,漂亮整齐的板书加娓娓道来的讲述,吸引着学生们听课,即使像材料力学那样深奥艰涩的课,也能引人入胜,常让同学们忘记了下课。

“爱国荣校”的校训刘建航终身铭记,他还一直记得穆汉祥、史霄雯两位烈士当年带领大家参加爱国集会、游行的情景,穆汉祥烈士的名言“我愿做那地上的泥土,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一直是刘建航的座右铭,他感慨地说,想到烈士们已经长眠地下,我们活着的人只有不断努力,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

大学毕业以后,刘建航就和上海的隧道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海这样的饱和含水软弱土层中建隧道,在世界上没有先例,是非常困难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有些外国专家认为:在上海造地铁,就如同在宇宙中找个支点把地球翻转一样。但刘建航不信邪,在以后的地铁工程建设中,刘建航每每体会到,在交大学到的知识和得到的训练终身受益。

在母校110周年华诞的时候,刘建航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我与上海交大”征文活动,亲笔写下《交大读书亦难忘》一文,深情地表示,“从交大毕业后,我就与上海的隧道结下了不解之缘,领导和参加了打浦路隧道、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等的设计施工,获得过国家科技大奖,但我的基础是在母校打下的。”

近年来,刘建航虽年事已高却依然关心母校的发展,多次参加母校的各种活动,他衷心祝愿母校继承和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创造更多的辉煌,在科技兴国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早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寄语母校的学子们珍惜在学校的时光,在学校的培养下,在学习、思想、素养上都取得很大的进步,不辜负良好的学习环境,心中有更大的理想,有祖国和人民,抓紧时间学习本领,为祖国的强盛作出贡献,为科技兴国作出贡献,为自主创新作出贡献。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文章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支持!联系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QQ:1175525021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