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这个词其实可以算是半个舶来品,因为“吧”取自英文中的“Bar”,而“网吧”则是中国人根据“酒吧”创造出来的衍生词汇,所以很多时候中国人在跟老外说道“网吧”这次词的时候,或者在一些网吧门口标识上,通常会直接翻译成“Internet Bar”或者“Net Bar”,非常的“Chinglish”。而老外们对此类直白的翻译也通常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实际上“网吧”在英文中翻译为“Internet Café”或者“Coffeenet”,是一个主要提供互联网连接服务的公共场所,而世界上第一个网吧,是于1994年在伦敦开业的。在中国,网吧兴起于1998年前后。网吧为那些没有电脑和上网条件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经济、便捷的触网机会。
但是中国网吧行业有如网吧这个词一样,已经被重新定义。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在国外“网吧”总与“咖啡”有关,在提供咖啡饮品的同时,提供一项可连接网络的服务。如果说国外的“Internet Café”,在中国也有性质对应的场所的话,那就应该叫做“Internet Tea”或者“Teanet”什么的。但是结果,我们没有看出,任何一家网吧跟咖啡或者茶有什么关系,倒是方便面和开水息息相关。
网吧生财何去何从?
笔者上面的言论,并非在揶揄中国的网吧市场,而是在描述一下,中国人民群众对网络生活、娱乐的巨大需求。不是这样两句话么,“有需求就有市场存在”而“‘存在’则必有其存在的道理”。
其实对于网吧而言,网吧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以营利为目的,一种促进消费的手段或者说是一种间接式、辅助式营利的方法。而在中国式网吧,这种手段,非常的直接、坦率,什么咖啡、饮料、食品都是次要,提供“上网”服务才是最主要的营利部分。可以说,在中国的网吧初期市场是异常的火热,大人、小孩,无不来尝尝鲜,体验一下什么是“上网”,即便每小时10元至20元不等的收费,还是有很多人来排队等待有个上网的机会,哪怕不能上网,在人家后边站着,看别人上网,自己也乐趣十足。这场景,有点儿像胡同里的倆老爷子下棋,旁边围着一帮人看下棋一样,瞅着看,也算是一种乐趣。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率也来越高,电脑硬件的市场售价,基本上已经是“白菜”级别,虽不能说电脑便宜的真像买白菜一样便宜(其实白菜也都一块一斤了),但是2000元左右就能买个性能不错的电脑回家,相对于人们的收入水平来讲,电脑已经不再是个“奢侈品”。因此这就给网吧行业带来非常的大营利压力,调整价格、升级配置、改善服务、会员制,甚至网吧股份制集资,打出一些列的组合拳,但是不能阻挡住网吧行业微利时代的到来,以及网吧业绩连年下滑的现实。
再加上网吧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岗位人员更换频繁,如今网吧“人难招,客难找,电在飚,房在跑,费、税还在天天搅”,各个网吧老板们都在苦叹“今非昔比,钱难赚啊”?
那么如今的网吧的困境在哪儿,不再“受制于人”,如何突破重重围堵?是前进,是后退;是联合、是转型;是前途渺茫,还是“钱途无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聊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