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相机底片比例经过了7年的演变,从24×32到24×34,最后定型为24×36
其实在135画幅上,也出现过一些其他尺寸,例如尼康最初几年采用了24×32mm和24×34mm,但是由于徕卡在全球的影响力,因此尼康、宾得这些单反厂商,在50年兴起时也按照前辈的习惯采用了3比2画幅,因此135画幅下,相机比例才得以统一。
数码时代4比3为了更充分利用像场
4:3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比例,特别是在视频领域。从电视机诞生之初就有4:3这一比例。摄像机虽然也是使用135胶卷,但是是纵向过片,因此每张影片的大小为21.95×18.6mm。
同是135胶卷,相机和摄像机的比例是不同的
但是在数码时代,这种比例似乎是在一夜间变成了一种非常统一的规格,特别是在手机与小型相机上,与称霸世界的3:2形成了势均力敌之势,其实这一切同样源自于技术的局限性。
如今4:3画幅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当3:2已经成为一种审美习惯时,4:3突然崛起,并不是因为它更出色,而是因为在数码时代,影像技术出现了一次“倒退”。随着时代改变,人们不再喜欢体积巨大的相机,因此例如手机摄像头、小型数字相机如雨后春笋般到来。
在上世纪60到80年代,一场光学设计的全球竞争悄然打响,从德系徕卡蔡司到日本的尼康佳能,大家不计成本、不计体积重量开发了一大批如今看来仍然是怪物一样的镜头。但是到90年代,人们发现虽然精密设计已经可以把镜头光学素质做到极致,但是有两个问题却突然出现:小型化与成本控制。
4:3画幅成为了小机器的福音
在小型化低成本镜头上,大家最大的问题是像场不够用了;而且由于当时传感器技术有限,无法把CCD的长度做到很长,因此人们需要尽可能地在小体积上实现更高像素,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比例做得更方!大家知道,所有几何图形中,对角线距离相同,图形越接近圆形,图形面积越大。因此,虽然早期数码相机仍然是3:2,但是二十一世纪之后,很多厂商开始使用4:3的画幅,在这种比例下,可以尽可能在低成本传感器和镜头设计上,实现高像素。
4:3画幅可以更合理利用像场,并且提高数码集成程度
本来,实现比例转化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由于视频胶片的尺寸一般为1.33,也就是4:3,因此这类画幅很快就可以被人们接受,并没有出现太多的阻力。
现在看来,4比3画幅,仍然是小型节省成本与降低研发难度的重要方式!
未来市场宽画幅更适合现代传播
在未来,照片画幅会不会发生转变呢?或许这不会再取决于相机的照片尺寸,而更多得会受到媒体设备与影视设备的影响。
说到电影,16:9甚至21:9的画幅现在都已经非常常见了,为什么电影要用更宽的荧幕来展现呢?其实并不是为了使观众的视野更大,而是因为如今我们的显示质量越来越好,我们可以离屏幕更近了!如果想要提升视野空间,更高的荧幕,也就是更接近半球型或者方形的荧幕仍然是最好的方法,说直接点,目前的IMAX技术,就是这么做的。
如今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离得更近我们需要更宽的荧幕才能提升视野感受
那么为何现在的电影如此热衷于16:9呢?原因是,我们如今的投影质量和显示质量,使得我们可以离屏幕离得更近,而现实的播放环境也决定了我们注定会离屏幕更近。在近距离观看时,上下距离的影响已经变得很小了,而左右更宽广,会使我们获得更好的视野效果。
未来,传播媒介也会对相机市场产生影响
那么,照片尺寸是否会跟着影视比例而发生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如今一些手机已经把照片的原始比例调整为16:9,这种比例更加适合手机拍摄,照片在浏览时更加符合16:9的屏幕显示。但是在专业设备领域,照片输出仍然有巨大的需求,因此3:2或者是方形画幅,还不会改变。
不管怎么说,在摄影诞生的前期,照片尺寸更多是受到技术的限制,而在百年之后,人们对于画幅的观念更多的在于传播与视野习惯,不再会因为设备需求而妥协。未来,我们可以预测到在几十年内,3:2和4:3依然是数码设备的主流比例,但是16:9会更多的在手机等交互媒体设备上出现。尤其是在摄影与摄像相结合的时代,宽幅设备会更加受到厂商和消费者的追捧。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