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资费问题上,今年国务院已经第二次发声。总理喊话要降低流量费、降低漫游费,这些无疑反映的是社会普遍的认知,大多数人一到餐厅、酒店就开始找wifi,不过运营商们对降不降资费的问题显得很犹豫,这背后的逻辑显然不是所谓专家们喜欢的常用论调,说什么垄断、缺乏竞争等问题。为什么运营商不愿意降流量费?为什么Wifi甚至可以免费?深层次上,这是一个全世界运营商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且这还关系到持续了百年的电信运营商模式还能否为继的问题。
为什么运营商不愿轻易降流量费?
流量费高不高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定论。国内的通信价格应该说和国际主流运营商的价格差不多,当然有专家说国内通信支出与收入的比值比国外高就不合理,这个说法其实没有太大的道理,因为本身通信成本中网络设备采购和运营成本国内外差别并不大,如同手机一样,基本国内外价格差距不大,不能说国内平均收入低,苹果到中国卖就要更便宜。
实际上,国外的人民群众同样也是到餐馆、到酒店就四处找wifi。这说明人们对流量资费的认知是相似的。对比全球运营商的定价策略,也可以看出,流量是其套餐设计的核心内容。举几个实际例子,以下资费均来自官网,不包含促销或者捆绑,都属于标准套餐资费:
√全球最大的运营商沃达丰在澳洲的资费:
每月30澳刀,含500M流量,1刀/分钟通话,无限短信;或者500M流量,30澳分/短信,无限网内通话。
每月45澳刀,含1.5G流量,无限通话和短信。
每月50澳刀,含3G流量,无限通话和短信。
√著名的AT&T的美国资费:
每月30美刀:不含流量,包通话和短信
每月45美刀:含1.5G流量,包国内通话和短信
每月60美刀:含4G流量,包所有国内通话和短信
另外可以办理流量套餐,大概价格是办了60刀套餐的10刀1G,45刀套餐的10刀500兆,办30刀套餐的5刀100兆。
√国内运营商的套餐
中国移动接近以上价格的套餐大约是:188元/月,600分钟通话,3G流量;288元/月,1000分钟通话,4G流量;388元/月,1400分钟通话,6G流量。
中国联通接近以上价格的套餐大约是:196元/月,包500分钟通话,3G流量。296元/月,包1000分钟通话,4G流量。396元/月,2000分钟通话,6G流量。
从资费上看,国内运营商套餐除了语音没有包月外,大体阶梯和国外差不多。实际上,一般人通话时间上很少能用完500分钟,甚至有些地方在实现了一个城镇网内免费的情况下,实际电话和短信用量也不多,可见通话和短信的需求已经到顶,套餐中的通话分钟和短信都可以近似认为是准包月。
因此,可以认为现行运营商的套餐体系基本约等于流量套餐体系,流量价格的变动将极大影响运营商的收入。
但流量的价格弹性天平并不在运营商一边。降低流量资费所带来的流量增长并不能带来收入增长。多家运营商都表示当前的流量价格比之前已经大幅下降,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运营商的流量同比增长87.9%。而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中国移动一季度净利润为238.3亿元,同比下滑5.6%,连续第七个季度下滑。中国电信一季度实现营收814.53亿元,同比下降2.1%,净利润为50.46亿元,同比下降9%。中国联通第一季度营收为602.5亿元,同比下降5.6%,净利润为31.6亿元,同比下降4.2%。
一方面流量收入是运营商的命脉,另一方面流量又增量不增收,在这个背景下,如果流量价格体系一旦崩溃,运营商就失去了未来。这个难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电信运营商界所面临的问题。即便去年大手笔放开虚拟运营商,也难以有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Wifi可以免费?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Wifi的价格可以便宜甚至免费?为啥4G流量的价格不能降到和Wifi一个水平?我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以电信级服务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它既成就了语音时代运营商的辉煌,也导致了流量时代运营商的迷茫。
曾经,电信级服务是一个非常响亮的词语,它代表着7*24小时、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无缝接续的服务。这在语音时代非常成功,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被联系到,无论在坐车还是走路,可以一路聊天。
要满足这些电信级的服务,电信领域的资源分配方式、协议方式以及设备实现方式,有着和Wifi模式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到3G、4G甚至5G的方案中,如何保障广域覆盖、高速移动下使用、无缝切换都是核心内容。客观的说,这种模式保障了你随时随地的业务使用,但是你也需要为了满足这些质量保障付出成本,即便你只固定在一个地方上网,你也在默默的为基站覆盖的无人区域买单,为每个电梯、每个地下室、每个山头的信号买单。据称摊分到每兆流量的成本接近1毛钱。
但是这种强调质量保障、强调无缝覆盖和切换的高要求,在流量时代却变成了绊脚的高成本。在流量时代,用户的使用行为变了,对网络的质量和成本的权衡因素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流量时代,大多情况下,用户看手机时才需要用流量,不看手机时没网络也影响不大,而语音时代,你即便不看手机,也希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连着网、能被呼叫到;再有,流量的特点对连续性、小区切换的要求也远没有语音高,用户可以忍受电梯里、地下车库里没有网络,只要回到有网络的地方,那些没接收到的微信可以看到就行。这些使用行为的变化,让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比对网络的敏感度更高,这恰恰让Wifi们在流量时代获得了优势。
Wifi是一个有限、够用的模式,只在人聚集的地方部署,只在有宽带接入的地方部署,只需要能上网就行,不需要为处理QoS烦恼。客观上,这是一种极为高效的模式,信号只充斥在不到亿万分之一的室内固定场所,就满足了大部分用户的80%需求。在这些场所中部署Wifi,几乎就是一个硬件和固定宽带网络的成本,摊分到流量来说接近于0成本。
正是这种无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让Wifi们可能夺去运营商未来的奶酪。
Wifi会成为运营商的掘墓人吗?
上面说了,Wifi的低成本优势,可能会让昂贵的电信级移动网络变得很尴尬。
一方面,商业场所、公共场所不断扩张的Wifi覆盖正在蚕食流量市场。基于吸引更多用户到来、以及后向O2O或者后向广告价值的考虑,互联网公司、商家们正在把Wifi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大量的投资涌向Wifi领域,像国外Google不断的在扩张免费Wifi的领土,国内迈外迪饱受风投追捧,而万达广场等商业地产也都纷纷布局Wifi,可以预见,在这些合力之下,流量的高价值场所将实现Wifi的无缝覆盖。
另一方面,用户会更倾向于将流量需求释放在Wifi网络下。Wifi覆盖越广泛,用户就越倾向于使用Wifi,从操作系统到应用APP,也都针对Wifi做着各种优化,这样的结果,有可能导致即便4G网速很快,用户大流量部分的需求如下载软件、观看视频等也会放在有Wifi的地方。
如果这样的趋势不断发展下去,将对运营商形成非常难受的压迫,当高价值、大流量的热点份额被Wifi拿去,运营商的流量成本将越来越多摊分到低流量广域覆盖的地方,如果流量成本不能很好的被消化,那又反过来更促使用户的流量消费投入到wifi中。恶性循环之下,Wifi可能会毁掉运营商的前程。
那运营商能否利用Wifi自行革命?事实上,原本国内最大的Wifi网络也是由三大运营商建设和运营的,但其存在两个难题:
一个是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