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或许是VR黎明前的最后一个元年了。
VR行业正在出现一系列的裁员、欠薪、转型事件,从资本宠儿到行业遇冷,似乎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这个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否还存在新的转机?
一
从9月份开始,36氪就从业内获得多家国内VR公司倒闭、转型、裁员的消息。暴风魔镜、米多娱乐、众景视界……这份VR界的裁员、欠薪名单,一定还可以列出更多名字。
这些公司多以硬件头显公司为主,既有默默无闻的小厂商,也有知名互联网公司投资的VR头显公司。此外,有业内人士反馈,已经获得B轮融资的公司中,也有“遇到了一些问题”的。
2016年10月底,一篇来自垂直VR媒体黑匣网的文章,让米多娱乐再获高关注度。米多娱乐一度是VR内容行业里的标杆公司之一,拿到过《我是歌手4》、吴亦凡这样的大IP,发布过鹿晗VR演唱会,也为综艺节目的明星嘉宾们制作了不少AR海报。
但在黑匣网这篇名为《中国VR明星公司米多娱乐欠薪调查:无奈还是无赖?》的文章中,米多的前员工们(包含部分尚未离职员工)表示被拖欠了半月-4个月左右的工资;名为“米多讨薪”的微信群人数一度增长到了50人;甚至“ 整个技术部门从7月到现在所有工资都没发”。
米多的几名员工已经提起了劳动仲裁。36氪也联系了四名被欠薪的米多员工,他们分别来自运营、公关、文旅、技术部门,四人均表示欠薪的事被曝光之前,从7月开始薪水基本一直未发放。36氪获得的微信截图显示,已经有米多前员工收到了款,退出了一个叫“讨薪群”的微信群。
36氪向米多CEO李朕求证,李朕以要保护离职员工的名义不愿做过多回应,表示离职员工欠薪主要是因为没有办完工作交接,没有正常履行离职程序。欠在职员工薪水的说法没有得到李朕的认可。本文发稿前,双方仍在劳动仲裁的过程中。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家做过VR头显的公司——众景视界也被爆出拖欠员工欠薪。一幅众景前员工在股东盛景网联门口讨要薪水的图片在网上流传。欠薪员工打出横幅“盛景网联合伙人王湘云恶意拖欠员工薪水和报销200多万”。横幅中的王湘云是盛景网联的合伙人,其所在的公司正是众景的投资方。这场讨薪事件,最终以王湘云发表声明结束——“自己只是众景视界的股东,没有义务支付员工工资”。
这家叫做众景视界的公司,成立于2014年,2016年4月份发布了首款产品AlfaReal AR。两个官方微博中,一个未发表任何消息,一个在8月23日后停止了更新。36氪也尝试联系众景的高管马树庆、公司PR、股东达晨创投和东方网力,均未得到回应或者接通电话。11月11日中午前,36氪曾多次拨打众景官网公开的400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官网预留的公司地址世宁大厦的物业也表示,这家公司年初就搬走了。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调查显示,约30名众景员工在8月30日签署了《离职协议》,放弃裁员补偿,希望公司把欠薪、五险一金补齐;另有20名左右愿意降薪留在公司的员工也在10月11日被告知公司经营不下去了;10月11日之后,CEO刘俊峰一直联系不上;目前众景员工已经发起集体仲裁和诉讼,还在等待法庭的开庭通知。
与欠薪同在的,还有裁员。10月20日,暴风魔镜被爆出大规模裁员,“裁员规模可能将接近50%,预计当周完成”。这一消息也得到了多家媒体的证实,“办公室已经空了一半”。不过,“该给的赔偿、相关善后都已处理妥当”。
暴风魔镜官方声明表示,“目前,暴风魔镜正在积极布局VR生态,拆分汽车、旅游、房产、UGC等业务板块,拟成立独立的生态公司。此次人事变化属于公司正常的业务调整。”同时,暴风魔镜“还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各类优秀的人才,校园招聘也正在进行中。”暴风CEO冯鑫也回应了此事,“ 暴风魔镜大概500多人,裁了一点点”。11月6日,暴风魔镜CEO黄晓杰也发表了《致所有关心暴风魔镜的朋友》的声明,表示500人的团队目前裁减到了300人。
二
这些头显厂商的压力,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早在去年,就基本已是业内共识:他们要面对来自大厂、手机厂商的降维打击,难有还手之力,面对山寨,又鲜有招架之力。
大厂对VR平台势在必得,从Facebook、Google、微软到阿里、腾讯悉数入局。受制于安迪比尔定律,手机厂商也虎视眈眈,三星、HTC、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均有入场。有内容资源的厂商,自然也不愿意坐以待毙,Steam、微鲸等都已行动。
来自山寨的压力或许比想象中更大。发稿时,淘宝上已经有15元包邮的塑料Cardboard眼镜盒了。一家位于济南的工厂,“很可能是业内第二家开始开模做眼镜盒的厂商”,只生产硬件,不涉足软件。这家公司曾在2014年时为OPPO手机发布会做了一批VR头显眼镜,当时售价在业内还很有竞争力,公司利润也还不错。但在今年年初就感受到了压力,市面上外贸订单单价包邮美国已经可以做到10美元。而近期老板发现淘宝上已经有人做到十元包邮,比他们的成本还低,公司已经把这个项目放弃了。
垂直媒体VR价值论采访时获悉,深圳头显厂商的产品VR BOX二代出厂价是45元,但到了5月,大量仿品出场价做到11元,公司5月份以后也只能把出厂价调整到18元;4月份时,热销款VR眼镜盒尚能有10元利润,到10月份时,利润早已降至2毛,甚至1毛。
在这个典型的研产销模式的行业里,在研发、生产、销售环节都不具有任何优势的企业,面对研发、销售方面均有优势的玩家,只能节节败退。
三
如果说,这种来自竞争的压力尚可预期,但政策走向的变化太快则让这个行业的创业者有些措手不及。
就像没有人能预料到, 二级市场成功倒逼一级市场投资,给VR创业带来投资红利,也少有人预料到,政策、资本会在半年之后发生如此大的改变。
今年5月中旬,当不少VR创业公司还沉浸在第二届CES Asia的喜悦时,证监会叫跨界虚拟产业,表示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行业。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
这项政策,本是为了规范行业秩序,还特别强烈了诸如水泥企业不准通过定增收购或者募集资金投向上述四个行业,但却成了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只手。在发表《证监会叫停跨界定增虚拟产业,VR创业公司的寒冬可能真的要来了》一文时,36氪获悉,当时“已经有投资人在微信群中讨论从已投资VR企业撤资了”。
6月,证监会再度出手,将重点核查影视、VR等热门虚拟经济并购重组。根据21世纪经济的报道,证监会已启动对并购重组的调查,对已完成的并购重组未实现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进行抽查。对大部分VR创业公司,尤其是还在融资中的VR创业公司来说,这一消息,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长期来看会是个行业好消息)。
这一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米多。李朕告诉36氪,公司在4月份时开始扩展,但5月份这条消息出来,“影响很大”,再加上人民币开始贬值,公司“对VR行业发展预期不乐观”,于是7月份开始调整,收缩业务,缩减人员。冯鑫坦言,“ 资本、整个环境不够好 ”,黄晓杰也表示,“这次的资本寒冬很冷”。
现金流、自我造血成了当时行业热词,并延续至今。资本热情退却,这个刚刚起步的行业可能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更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如何活下去。
米多也在尝试各种变现的可能。调研之后,他们选择了通过增加交互增加收费的可能。比如,面向B端,推出了AR海报等营销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