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系统 >> 系统动态 >> 正文

靠它拿下诺贝尔奖:大隅良典研究的细胞自噬机制究竟是什么?

2016-10-3不详佚名

科学家常常会在研究中突然发现,一些原本以为不重要的分子或细胞活动,其实对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分子或细胞活动不仅普遍存在于人体中,而且正因为普遍存在的特性,才在各种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发挥作用。

靠它拿下诺贝尔奖:大隅良典研究的细胞自噬机制究竟是什么?

自噬作用(autophagy)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细胞活动,字面上也很好理解:自己吃自己。总体上看,动物细胞是一个三层结构:最外面是细胞膜,中间是细胞质,细胞核被包裹在最里面。大部分功能性细胞器和生物分子都悬浮在细胞质中,因此,很多细胞活动都在细胞质中进行。由于生理生化反应多而复杂,经常产生大量残渣,致使细胞活动受到影响甚至停滞,在这种情况下,自噬作用就非常重要:将淤积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等代谢残渣清除掉,恢复正常的细胞活动。

清理细胞质能让细胞重获新生,对于神经细胞这类不可替换的细胞来说,这个过程尤为重要。神经细胞一旦分化成熟,就会保持当前状态,直到母体生物死去,它们没有其他方式来恢复和维护自身功能。细胞生物学家还发现,自噬作用还能抵御病毒和细菌的侵袭。任何躲过细胞外免疫系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的异物或微生物,都可能成为自噬系统的攻击目标。

不论自噬过程启动过慢还是过快,或者出现功能障碍,都将导致可怕的后果。数百万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一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患病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自噬系统出现缺陷,无法抑制肠道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大脑神经细胞自噬系统的崩溃,则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和细胞衰老有关。即使自噬系统运作良好,它仍可能对人体不利。当癌症病人接受了放疗及化疗后,自噬系统可能救活奄奄一息的癌细胞,使癌症无法根治。有时,自噬系统会为了生物体的整体利益,将病变细胞去除,但它偶尔又会热心过度,去除一些重要细胞,完全不理会这样做是否符合生物体的整体利益。

过去10年,研究人员对自噬作用的机制已有了深入了解。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对细胞的运作机理更为了解,科学家也可能因此设计出控制自噬作用的药物。如果能人为控制自噬作用,很多医学难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延缓衰老也不再是一个梦。

细胞中的清洁工

生物学上,多种生理过程都与“自噬”相关,但我们这里所讲的,是迄今研究得最清楚的一种自噬作用——巨自噬(macroautophagy)。当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脂肪分子形成一片一片的双层膜结构,巨自噬过程就开始了。膜结构会自动卷曲,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小球,把周围的细胞质“吞”进去。此后,小球的开口逐渐封闭,成为自噬体(autophagosome),并向溶酶体(lysosome,细胞的废料处理工厂)靠拢,与之融合,把包裹着的分子倒入溶酶体的“消化液”中。经过消化,尚可利用的分子碎片将被送回细胞质,循环利用。

作为一种时刻都在进行的细胞活动,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便注意到了自噬作用。当时,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等科学家开始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自噬过程。本文作者克利昂斯基和其他研究者(特别是日本国立基础生物学研究所的大隅良典及其合作伙伴,可惜他本人没给《环球科学》写文章)则在10年前,利用酵母研究自噬过程的分子机理。与高等动物相比,用酵母研究自噬作用要容易得多,因为在酵母中,很多参与或调控自噬作用的蛋白质,在进化过程中变化很小,与人体中的同类蛋白相差无几。正是凭借这种研究策略,科学家对自噬过程的机理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进化之初,自噬作用可能是细胞在养分不足时作出的反应,也可能是最原始的免疫反应,或两者皆是。但是,细胞为什么需要饥饿胁迫反应?试想一下,缺乏食物时,生物体会有怎样的反应:它的生理活动肯定不会立即停止,而是开始分解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最先被分解的是脂肪细胞,如果一直没有食物供应,肌肉细胞最终也会被分解,为基本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同样,当细胞缺乏养分时,它们也会分解自己的一部分,维持基本的生理活动。不论细胞的养分是否充足,自噬体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也就是说,它一直在一点一点地吞噬细胞质,不断更新细胞质中的各种组分。但是,如果遇到养分不足、缺氧、生长因子缺乏等特殊情况,细胞就会组装更多的自噬体。因此,当细胞缺乏养分时,自噬体的活动就会增强,将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和细胞器(不管其功能正常与否)分解成可利用的养分和能量。

如果自噬作用确实是从饥饿胁迫反应进化而来,那么在很早以前,它可能就是细胞不可缺少的一种功能。细胞有时会错误地装配功能性蛋白质,使这些蛋白完全丧失功能,造成更严重的功能障碍。因此,在出现故障之前,细胞就会把异常蛋白质除去——正是持续进行的自噬作用,让异常蛋白的浓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自噬体不仅能将受损蛋白从细胞中去除,还能除去比蛋白质大得多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在细胞中,线粒体是能量工厂,它会向细胞的其他部分发出信号,引发细胞凋亡(即细胞自杀)。

虽然细胞会因为多种原因发生凋亡,但通常是为了顾及整个生物体的利益。如果机体内细胞过多,多余细胞就必须被清除;不能发挥功能的衰老细胞也必须自我毁灭,给更年轻、更健康的细胞让出位置;当一个细胞从正常状态转变为癌细胞时,也可能被诱导自杀,因此细胞凋亡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癌机制。由于细胞凋亡受一系列复杂细胞活动的调控,而这些细胞活动又受到多种蛋白信号的严格调控,因此细胞凋亡又叫做细胞程序化死亡。

然而,如果线粒体出现异常,在错误时间诱发细胞凋亡,则会带来一场灾难。发挥正常功能的过程中,线粒体会产生很多副产物:活性氧、氧离子及其他氧基分子片断。这些副产物极不稳定,受到它们的影响,线粒体可能泄漏一些信号蛋白,引发细胞调亡。换句话说,细胞中一个“零件”上的小瑕疵,也能在不经意间导致细胞死亡。偶然“牺牲”几个皮肤细胞也许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记忆神经细胞死亡,就会造成不小的麻烦。

自噬体就是细胞中的保险装置,专门阻止上述“失误”的发生。一旦有细胞器受损,自噬体就会将它们吞掉,送至溶酶体,确保不会发生非正常细胞凋亡或坏死。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能与很多分子发生反应。在健康细胞中,活性氧的水平由抗氧化分子控制。然而,美国新泽西医学和牙科大学(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of New Jersey)的金胜侃(Shengkan V. Jin)认为,当线粒体遭到破坏时,它们释放出的活性氧会比平时多10倍,远远超出解毒系统的处理水平。大量的活性氧可能导致癌症,因为进入细胞核后,它们会引发基因突变。在这种情况下,自噬作用会清除异常线粒体,恢复细胞内的正常秩序。美国罗格斯大学的艾琳·怀特(Eileen White)认为,自噬作用还能减轻癌细胞中的基因损伤,有助于预防新肿瘤的形成。

自噬的“正反面”

弄清了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后,细胞生物学家不久又发现,细胞还能通过其他方式自杀。自噬作用立即成为首要关注对象。一个称呼的变化就反映了这段历史:细胞凋亡也叫I型细胞程序化死亡,而自噬作用有时被称为II型细胞程序化死亡(对于这种命名方式,科学界还存在着争议)。

自噬作用能通过两种方式导致细胞死亡:一是自噬体不断消化细胞质中的组分,直至细胞死亡;另一种则是直接激发细胞凋亡。为什么防止细胞非正常死亡的生理过程,有时又会导致细胞死亡?在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背后,很可能藏着一个绝妙的答案。细胞凋亡与自噬作用联系紧密,两者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如果细胞器的损坏程度过于严重,超出自噬作用的控制范围,细胞就不得不死亡,以维护整个生物体的利益。随后,细胞可能以程序化死亡的方式结束生命:自噬过程一直进行,直到细胞死亡;或者发出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文章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支持!联系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QQ:1175525021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