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大联赛进行的如火如荼,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只要一打开电视就会丢球!”
“我老婆不准我看球,因为只要我看球就会输”
“晚上有拜仁的比赛,我要穿我的胜利球衣了!”
明明电视里的比赛输赢与他无关,但就是会有一些奇怪的行为,好似这么做就会进球就会赢,或是以为他做了什么事害球队输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鸽子迷信
▲斯金纳: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逝世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斯金纳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作家,发明家,社会学者及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在1958至1974年间担任哈佛大学心理教授的职位。他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还写了著名的小说《桃源二村》。
他是行为主义大师,他提出了工具制约的原理,可以让动物学会很多行为,包含原本就可能会做的(例如:压杆)跟原本不可能会做的(像是:跳火圈)。工具制约的原理主要在于动物发现行为是跟结果有联结的,因此行为就会因为结果的不同而有所增强或削弱。
最早的实验是:只要箱内的动物按压操纵杆,就会有一粒食丸滚到食物盘内。斯金纳将饥饿的白鼠放于箱内,白鼠在箱内乱跑,活动中偶尔踏上操作杆,就有一粒食丸掉落在食物盘内,白鼠便吃到了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于是斯金纳认为,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
比方说鸽子经过学习发现在啄按钮(行为)就可以获得食物(好的结果),因此就会增加去啄钮的频率。
斯金纳把鸽子放进斯金纳箱中,无论鸽子做任何行为,每间隔15秒就掉一颗食物,鸽子就会很开心吃掉这颗食物,之后再过15秒又掉一颗,又吃掉……
所以掉食物这件事跟鸽子的行为完全无关,但前面提到工具制约会让鸽子将行为与结果联结起来,而现在有结果(掉食物)而没行为那要怎么联结呢?结论是鸽子就会乱联结。
有的鸽子在给食物的时候恰好转了圈,于是随后就一直转圈;有的则是刚好在点头之后掉落了食物,之后鸽子就会一直点头;有的则是在刚好振翅后掉食物,之后就一直振翅……食物每隔15秒会自动掉下来,这不随鸽子本身的行为而改变,但鸽子依然很努力地做着仪式性的行为,相信自己的努力终将会让这个箱子看见,而降下美好的回报。
显然鸽子是获得了错误的联结,明明不相关,但却错把行为跟结果联结起来,以至于一直做出看来非常搞笑的行为。不仅如此,这类的行为还非常难以削弱,有只鸽子在不给食物后依然努力振翅超过一万次。
斯金纳将这些研究结果整理了一下,投稿到实验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Experimental Psychology),篇名就叫做鸽子的迷信("Superstition"in the Pigeons)。
和鸽子相比,实际心理学家发现其实人也没好到哪里去。社会心理学家拉格发表一系列实验,提出「控制错觉」(illusionof control)的概念,指出人们以为自己可以控制或影响其实他们并无法影响的结果。
例如,掷骰子时,想掷出大数字就用力比较大,想掷出小数字就用力比较小,以为自己可以透过用力的大小来控制掷出的结果。回到战况激烈的足球比赛,不在场上打球的观众透过各种他们以为有效的「仪式」行为来左右战局,正是一种控制错觉。
同样,当你回想一下,「每次我打开电视就丢球」、「吃饺子就会赢球」这类的思维,不就是几次碰巧而建立起来的联结?人们的控制错觉一旦像鸽子那样,碰巧地与自己想要或不想要的结果联结起来,就会产生很接近迷信的行为。这些行为已经延续到职业联赛之中了,连专业的职业球员也不能免俗。
但鸽子迷信并非一无是处
听起来人类这样的非理性行为有点蠢,其实并不然,整体而言这样的行为倾向对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因为这些想法表现了人们会积极的对世间万物进行寻求“联系”,所以才会对于一些飘渺的事物产生奇妙的联结。
有了因果关系就能够产生控制感,而对生活有控制感正是心理健康的条件之一,缺乏控制感会产生更为悲哀的情况。因此对于生活中自己在意的事项拥有控制感是件好事。
回到球赛来看,如果觉得赛前吃个意大利面、抽个古巴雪茄会让你心理舒适的话,那就做吧,有跟球员一同奋战的控制感是很棒的。但万一球赛输了却一直自责是自己雪茄抽不够而感到沮丧的话,那可就太过啰,此时就跟转圈的鸽子没两样了。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