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双11”的正日子,零点刚过不到7分钟,某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0亿元。这个速度比去年快了5分半钟。想想8年前,“双11”购物节刚诞生的时候,全天销售额不过5000余万元。
销售额的飞涨说明了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了繁荣,也说明了人们购物观念有了极大的变化。只是在欣喜的时候,也有一些隐约的担心。“双11”是消费者与商家双赢的盛宴,可目前这个状况,会不会变成又一次的消费陷阱?
比如从昨天清晨至午夜,电商们就对消费者展开了短信轰炸,推荐商品、宣传优惠。如此密集的短信轰炸,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同时,也给了钓鱼网站可乘之机。消费者很可能在眼花缭乱之际不小心打开钓鱼网站,为了获得预售优惠券而输入密码……
和各式各样的促销手段相比,短信又变得小儿科了。预售、买赠、优惠券、购物券、秒杀、一元抢、团抢……诸如此类,令人眼花缭乱。
就拿买赠和秒杀来说,商家往往会宣布,前XX名付款成功者可获得超大赠品,或整点第一个抢单者能得到秒杀机会。可这样的机会对消费者来说,几乎是无法利用的,抢不到优惠,也无从核实。许多商家还把优惠时段集中在零点之后的XX分钟,造成了巨大的网络拥堵。以前只是付款速度慢,而现在,连购物车都打不开了。这样的状况,像极了当年超市、百货商场的限时打折,人们聚集在门外,时间一到,蜂拥而入。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电商平台的购物券。这些购物券往往提前多日就通过积分抽奖、整点抢等方式发放到消费者手中,看起来足够“实在”,但却有着相当复杂的使用规则,比如必须是参加活动的商品才能使用,必须购物满一定金额才能使用一张。虽然规定预购商品可以使用,可预购商品却不能合并付款,实际上又缩减了使用范围。
在商家营造的抢购氛围之中,消费者往往难以分辨怎样才能“合规”使用,只以能够付款为快,结果钱花了不少,回头看购物券却没用几张。这种做法,很像10年前一些实体商场热衷使用的“AB券”,直接打折的A券只占极少部分,大部分都是必须适用复杂规则、让人蒙圈花钱的B券,最终,此种方式因为非议太大,被管理部门叫停。没想到,现在它又以网购的方式“复活”了。
有细致的媒体,跟踪了一批“双11”打折优惠的商品,还发现了最让人担心的事情:明降暗涨。一些商品在“双11”前明显提价,最过分的是某平台销售的联想某型号电脑,“双11”的到手价比11月2日的价格高了700元。而在跟踪的商品中,真正做到“最低价”的只有4成。这都是明显违背发改委的要求的行为,显然,憋着和消费者逗闷子的商家不在少数。
当然,“黄牛”刷单暴抢降价商品、之后再高价出售以及降价商品短时间售罄、团购秒杀时间弄虚作假等现象也都存在。以上种种怪象,比起当年实体店的做法来,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终,发货缓慢、快递爆棚、退货时间漫长以及大量商品包装废弃等问题,依旧困扰着消费者。在“双11”得之不易的优惠,事后都需要付出代价。
这些问题,说明电商在基本击败实体店之后,又开始走老路,重复甚至发挥着实体店的错误。在电商平台狂欢盛典的掩饰下,危机也在逐步浮现。
在记者的采访中,部分消费者表达了对电商“走量不走心”的反感,一些消费者已经感受到体验变差、期望值降低。这些都是电商需要解决的——如何更方便消费者、如何把优惠降价变得简单透明,需要电商和平台都拿出更大的诚意来。若不居安思危,盛极必衰的事情就会重演了。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