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店倒闭对就业、房地产等已经带来不利影响,尤其对于商业地产供应过量的城市来说,去库存压力大。为缓解人工成本上涨压力,商铺、零售企业开始裁员。2015年,百强企业平均新开门店同比下降16%,平均关闭门店62个,同比上升39%,百强企业正式用工人数下降3.1%。
跨界混搭或是出路
针对实体商业的困境,相关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建议建立商业网点规划“硬约束”,防止继续盲目扩张,同时进一步减轻行业负担,积极谋划转型升级。
裴亮认为,很多城市人均拥有商业面积已经过量,建议立法部门尽早开展网点规划管理的相关立法工作,各地政府要对商业网点合理配置。目前个别城市也有类似规定,但都是“软约束”。如果再不出台条例硬约束,将来就会产生一批“烂尾楼”,难以盘活。日本、法国等国也都有商业网点规划管理的相关立法。
多位零售业企业负责人说,零售业是充分竞争的草根行业,有一定公益性,建议对商业用地的土地成本进行一定公益性的安排。多家连锁超市经营者认为,如冷库建设非一家之力可以实现,建议政府参与建设物流冷库等基础设施,同时给予企业灵活的社保政策,允许员工灵活就业。
裴亮等还建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零售百货业增加休闲、影视娱乐、儿童教育等多种业态,增加互动体验的项目,同时尝试与电商合作,优化商品采购、供应链管理、营销等方面。
有统计显示,我国六成零售企业已转型为多业态经营,涉足超市、百货、购物中心、便利店、电子商务等。
有“中华第一商圈”之称的广州天河路商圈,凭借商贸与文化、娱乐、旅游跨界混搭,获得了旅游主管部门“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授牌。电子商务对商业的汹涌冲击,在这里似乎是“反向”的,越“冲”越旺:2015年,天河路商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0亿元,同比增长15%。
在这里,传统商场“互联网+”了,引入了机器人导购、3D试衣、虚拟现实、定制3D打印等科技体验,消费者置身其中,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线上还是线下。就连“网购天堂”的电子产品消费也是如此。天河路商圈扎堆的大型电脑城,并未因电商冲击而门庭冷落。原先货品杂陈堆积的IT档口,如今变身IT咖啡馆,店员由“时尚女”取代了“工科男”,顾客现场体验之后线上购买,消费与社交活动同步。
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这个商圈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像“商”圈,所购之“物”,主要是听音乐会、逛图书馆、看海洋动物、参与工业设计、品尝美味佳肴、游览城市景观等各类文化、旅游体验活动,不知不觉中掏出了一大笔钱、手上挽起了大包小包。今年国庆黄金周,依托广州国际购物节、极地海洋馆、数字图书馆等等特色项目,天河路商圈全天的高峰客流量超过400万人次,相当于数座中等城市的人口总和。
“多业态经营顺应了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甚至可以分散风险提高利润。电商与实体零售各有优势与瓶颈,在未来的商业模式探索中,全渠道融合有望成为电商的‘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实体零售商也可能凭借全渠道融合重获增长。”德勤中国消费品及零售行业全国主管合伙人龙永雄如是说。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