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发明者宋有洲也曾专门作出了解释,只不过异常简单:“巴铁完全能够转弯,不过下面的小汽车要等巴铁转弯之后才能转弯。”
总结:在宣传中,巴铁宣传中不止一次提到“十分之一于普通地铁,建造时间不足一年”。但基于上面几点考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要实现“立体巴士”并不仅仅是其本身的事情,需要整个交通系统适应它,同时还要解决转型过程中带来的拥堵更加严重的问题。
而这些内容,我们在巴铁自身的宣传中并没有看到。
2010年概念为何迎来翻炒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立体巴士”这个概念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早在6年前的 2010北京科博会上,“立体巴士”就已经出现,而且当时的名字叫做“立体快巴”。而后更是在2010年11月被时代杂志选为了“2010年50个最好的发明”(评选内容链接在此)。
与其同样入选“交通运输”类项目的还有“用牛肉生产的生物燃料驱动的火车”、各种“电动汽车”、甚至还有“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老实说这份榜单不是太水,但是充其量只能算是“有趣的发明合集”,但在巴铁董事长白志明的最终中这一点却变成了“中国的创举”:
中国建国以来,一共有几百万件专利,唯有这一件专利荣登时代周刊,因为地铁到现在一共是一百三十二年,也是美国人讲话,如果一百三十二年前,有这个巴铁的出现,将不会有地铁的诞生。
所以说在科博会上,有一个记者提出来了,这应该算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交通发明之一,一共有两项,一个是美国人超高速高铁,把飞机的速度从天上移动到地面上,我们是把地铁把地底下搬到了地面上。
早在2010年概念出现的时候,也有不少网站对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其中以以下这两篇专题最为全面:《煮酒论车:立体快巴救世主还是摆设品》、《立体快巴:城市公交革命?》,其中也不乏大量专业人士对于其技术本身的质疑。
当时甚至还疯传“立体快巴”将会很快出现在北京的两广路和平安大街上,最后等来的却是8月北京交委宣传部的一份辟谣:“没有和他们开碰头会,设计者是在推销自己”。
因为这些疑问,“立体快巴”在2010年火过一阵之后就没有了声响,但不曾想到的是6年后,改名包装之后的“立体快巴”却卷土重来,这次合作的政府方换成了另外一个城市——河南周口。
但同样是疑惑重重,又是在周口建产业基地,又是已经在周口规划了120公里专用线路、在郑州规划200公里专用线路。但是正如网友“wenyuan chen”在知乎中整理的资料那样,河南政府只是支持巴铁创业,并没有实际落地建设巴铁的信息。
重点在背后
根据启信网提供的部分资料,“华赢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经理和“巴铁科技”的监事是同一个人,名字叫做“白丹青”,至于这个人和上文提到的“白志明”又是什么关系,我们无法得知。
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巴铁科技是华赢集团下的一个重要项目,在贴吧“华赢凯来吧”中就可以看到置顶信息。那么华赢凯来的主业又是什么呢——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至此,我们似乎发现了“立体快巴”被翻炒的原因。
跟风是种罪如果说这么一个距离现实仍有相当一段距离的产品能够再次登场已经非常不可思议,那么它的大火更加值得深思:国内大量的媒体进行转载,各大电视台更是将其放在节目中进行播放。
在猎奇、追新的趋势下,似乎所有人都选择放弃“理性的思维方式”,而是去追逐“创新”、拥抱“创新”。这也反映出了目前中国创新圈的一个怪现象:总有那么一些明明没有实际意义的创业项目通过制造声势能够获得追捧。
今天是“立体快巴”,明天也许就成了“飞天快巴”。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