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网络安全形势严峻,最明显的就是电信网络诈骗频发,其主要原因是个人信息的泄漏。”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胡传平5月25日在2016中国网络安全(上海)论坛媒体通气会透露了上述内容,他还指出,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带来了公民隐私信息泄露的副作用,“真名”的背后并不一定是操作者本人。
胡传平以购买机票为例介绍,订票时个人已经将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透露,如果需要机票代理公司邮寄行程单,住宅地址又泄露了。目前网络上有大量公司可以获取到公民的个人信息,部分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会保护信息,但是还是有很多缺乏责任感的企业主动出售此类信息。诈骗团伙在得知此类信息后,会根据受害人不同特点进行诈骗,造成公民个人财产损失。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胡传平此前曾在其他会议上表示,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带来了公民隐私信息泄露的副作用,“网络实名注册只是用户网络身份由原来的“虚拟身份”变为了“真实身份”,但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缺陷,“真名”的背后并不一定是操作者本人。”
25日的通气会上,也有专家涉及网络环境中个人身份认证的必要性。
会上专家以跨地域医疗为例,由于各地医疗水平的差异,许多患者选择多地就诊,这样他们的医疗信息需要在各个医院中传输,此时,类如eID(Electronic Identity)这样的产品即可远程确认患者身份,传输医疗数据,方便了患者和医生。
据介绍,eID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签发给公民的网络电子身份标志,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eID借助银行严格的面签保证“人证合一”。此外,eID中不含有任何个人信息,只含有在非对称密码技术保护下唯一代表公民身份的编码,即使被非法截获也无明文信息可被读取。此外,同一用户在不同网上应用中的代码也不同,从而可以防止大数据对个人的追踪和分析。
澎湃新闻记者从当天的通气会上获悉,2016中国网络安全(上海)论坛是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上海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上海市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协会以及上海防灾安全策略研究中心牵头,将于7月21日-2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
今年的论坛将以"网络空间安全风险的对策和发展"为主题,围绕互联网金融风险、跨境电商的网络安全、打击与防范网络犯罪、公安部网络身份安全认证建设进展、信息化自主可控战略的实现路径、大数据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等专题展开深入研讨。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