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系统 >> 系统动态 >> 正文

心理学揭秘:为何微信、QQ群讨论工作效率低?

2015-8-15不详佚名

很多人的微信、QQ上或许都有几个工作相关的群组。但是,用微信、QQ等即时通信类软件谈论公事,真的是一个有效率的做法吗?我想许多读者跟我有一样的困惑:每次用微信群组讨论事情,大家总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回着,搞到最后提问的人很恼很焦虑,却还是一事无成。

但是,在某一些事情上,社交软件的作用却又非常大,无论是台湾八仙的粉尘爆炸事故,或是2014年高雄的燃气爆炸事故,每次发生这种大事情时,靠着网络所募集而来的款项却总是十分的惊人。网络社群背后是否有什么秘密,让许多人关注到某些议题,却又让讨论工作变得很没效率呢?

这个现象,其实是心理学家所称的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这个现象最早被提出来,是因为美国纽约皇后镇发生了一起杀人事件:1964年3月13日,珍诺维丝(Kitty Genovese)女士在纽约皇后镇被当街谋杀,根据《纽约时报》报导,这名女士被谋杀时,有38名住户目击,却未见任何人出手救援或报警,导致她当街被杀死。

在纽约皇后区被谋杀的珍诺维丝。图片来源:pix11.com

这件事情震惊了全美国,当然也包含了心理学界。约翰·达利(John Darley) 和毕博·拉塔内(Bibb Latané)这两位心理学家,对于这件事情很感兴趣,于是就进行了一些实验来研究这件事情,并且将它命名为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在第一个实验中,他们测试了受试者是否会注意到这些突发状况:他将受试者分成三组,单独一人组;和漠视外界的两名陌生人(实验者的同谋)共处一室组;三个彼此不认识的受试者共处一室组,并要他们填写问卷,等待实验开始。

在他们填问卷时,受试者会故意让一阵烟雾飘入房内。结果发现,单独一人的那组,有75%会离开实验室,告诉实验者有烟雾飘入房内;和漠视外界的两个陌生人共处一室的那组,10个受试者只有1个离开房间回报状况,其他9名受试者则是继续填写问卷,直到烟雾充满房内;在三个彼此不认识的受试者共处一室那组,8组受试者(24人)当中,只有一组有一个人在烟雾尚未使房内出现让人不愉悦的臭味前四分钟内回报,在整个实验程序里,也只有3个人回报这件事而已。

约翰·达利和毕博·拉塔内认为,这是因为当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我们面对紧急状况时会倾向于认为其他人可能会为这件事情作出回应,因此分散掉了每个人自认为所应该负起的责任,这样的心理历程就是所谓的分散责任(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上面的实验也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我们在用群组询问大家意见时,许多人都不会有所回应,因为每个人心中总是想着:“有其他人会想到办法啦”、“我随便啦,别人决定就好”,因而造成了这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1964那件案子案发后43年,真相才真的大白:原来那起案子的内容是报社杜撰的,其实在那期间,有人打电话给警察局报案,但是警察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而没有出警了;另外,那位女性并未被当街杀死,而是在送医之后才宣告不治。

故事说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这样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办法回答说,为什么在那些气爆案发生的紧急状况时,总有许多人和小叮当一样伸出援手。一群心理学家在2006年做了一个实验来探讨这件事情。他们认为,过去的研究虽然自称是紧急状况,但是那些实验情况并不那么危险、暴力;而如果是在一个很容易觉察到事态危险的情境里,或是在冷漠旁观时会造成很巨大的代价时,人们会倾向于伸出援手的。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他们的假设:在低危险情况下,单独一个人在场会比一群人在场更容易出手帮忙,但是在高危险的情况下,这两组都会倾向于不再冷眼旁观,出手救援受害者了。

所以,如果你希望下次问大家意见时,不要再得到大家的冷眼旁观,不如一个一个人问吧!一个一个询问意见,就如同创造了一个没有旁观者的情境,没有其他人可以分散责任,自然就比较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啦!或是让这件事情变得很危及,如果没有处里好就会招来极大的代价,这样的情况下,群组讨论才会变得更有效率!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文章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支持!联系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QQ:1175525021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