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系统 >> 系统动态 >> 正文

科普:手机防水技术演化史

2015-6-12不详佚名

近日,索尼Xperia Z3+发布,相比较上一代Z3变化并不大,主要集中在处理器的升级与外观及接口的优化上面。三防手机的概念由来已久,三防中重要的一环防水功能也是厂家着力解决的问题。作为三防手机的代表,索尼Z系列手机在防水性能上一直有着上佳表现。尤其索尼旗舰Z3+这次带来了全新的开放式USB接口设计,可以说是防水技术的一大突破。

防水手机的历史

智能手机的发展在诸多方面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例如清晰的屏幕、超强的处理器性能以及智能化的操作系统等等。但是,一些很基础的功能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比如电池的寿命、外壳的防护以及本文提及的防水性能等等。关于手机的防水性能,现在也只能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具备“IPxx”级别的机型之上。

其实手机的防水技术很早就有了,黑白屏的功能机时代,爱立信早在1999年就推出过全球首款三防机——爱立信R250 PRO,R250 PRO机身采用了镁金属制成,缝隙处嵌入了橡胶材质,在加上诸多特殊的细节处理,很好的保证了该机的防水性能,同时该手机防水方面的技术工艺影响着后来历代三防手机的防水设计。

再到智能机时代,最为经典的三防手机当属Moto Defy。这款手机的三防级别高达IP67,属于防护级别中的顶级。可以说Defy的出现让用户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智能手机也能做到三防标准。在防水技术的使用上,Defy为每个裸露在外的接口加入了橡胶保护套,在不用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进行保护,这样的话手机即时掉入水中也没有任何的问题。后盖方面,采用的是卡扣式设计,这样既可以方便用户打开手机更换电池,同时也可以完全密封手机。在当时来看,Defy是款相当成功的产品,这款手机在传统智能手机和三防手机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也是其大卖的重要原因之一。

索尼Z系列防水技术

不过,随着手机屏幕越来越大,机身厚度越来越薄,R250 PRO、Defy的这种相对厚重的三防设计显然不再受宠。索尼的Xperia系列手机中的众多机型兼具美观与防水性能一体,逐渐成为业界标杆。

自2012年以来,防水防尘功能开始成为Sony Mobile发展重点,从Xperia Acro S与Xperia Go开始,索尼就改变了大家对于防水机就应该厚重难看的刻板印象。而2013年的Xperia Z L36h,不仅缔造出防水防尘手机的薄型极致,更以机皇等级的强悍硬件规格打入高规智能型手机市场。在防护等级方面,Xperia Z L36h通过IP55、IP57的防护认证,除了能达到第五级的防尘等级,泼水部分也可以抵抗低压水柱喷射。让人更为惊讶的是,Xperia Z有着IP57级别防水,机身内部却没有看到明显的防水装备如橡胶圈等等,不得不感叹索尼在防水手机领域的功力。

经过Z2、Z3的发展,索尼Xperia Z3+在防水技术上又带来了突破。过去的充电口防水解决方案都是磁性充电触电+防水盖,但是由于长期拔盖充电导致防水盖橡胶条老化断裂引起的无法防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消除此类情况,Z3+采用了一种Capless无盖裸露的防水USB技术,相对上代需要扣紧盖子的橡胶防水口,方便许多,防护级别达到IP65、IP68顶级水准。

防水技术未来

索尼对于防水技术的执着相信在未来会影响更多的厂商,只不过在如今的解决方案中,工艺多数相对简单粗暴,不利于机身的美观度设计和缩减机身空间。那么,未来会不会有更好的整体性的防水技术来完善手机的防水性能呢?其实,市面上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技术在发展使用中。

1.Waterfi

Waterfi是一家美国公司,使用纳米技术来实现抗潮湿功能。它使用了一种橡胶绝缘体的技术,为电子设备添加一种保护涂层,来实现抗湿、腐蚀的功能。虽然不能实现完全的水下使用,但还是允许用户在沙滩、游泳池等环境使用。如果能在手机外壳、屏幕等整体表面添加该图层,势必能够大大提升整体的防水性,摆脱或减少常规防水橡胶保护套的使用。

2.HzO

同样来自美国的HzO技术,也是一项非常具有前景的纳米防水技术。它的原理是通过化学蒸汽涂层设备为电子产品增加防水涂层。HzO比较知名的案例是在各大展会中展示具有该涂层技术的iPhone,不仅能够防水,面对碳酸饮料、咖啡等液体也没有丝毫问题。而HzO公司的战略更为远大,一直在与OEM、手机制造商洽谈合作事宜,所以如果他们能够成功,也许未来手机从内到外的零部件都会具备防水功能,有可能实现整机的完全防水。

总结

智能手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单纯的软硬件比拼已经意义不大。而在最基本的耐用性方面却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防水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过去的防水主要通过封闭所有接口达到,未来或许会以导电防水涂层作为主流,纳米涂层类技术显然要优于传统的橡胶等形式,更为美观、实用,让手机不仅能够越做越轻薄,还拥有更广泛的使用场景。但是涂层技术成本高昂,需要进一步改进技术压缩成本才能普及。作为消费者,也希望在越来越多的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文章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支持!联系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QQ:1175525021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