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媒体,盘旋咸阳数日,等待的是一位青年的死亡。这不是小说,而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近日,知乎网友“魏则西事件”引发广泛讨论,一时间,魏则西本人、魏则西父母、武警二院、百度、监管部门等相关方成为话题焦点。昨天,一组名为“魏则西的葬礼”的新闻图片转遍网络,这组颇具仪式感的图片由财新网于二十天前拍摄,将备受关注的“魏则西事件”推向高潮。其中,那张令人动容的“魏则西死后卧于床榻”的画面在令人动容。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何财新网记者早在二十天之前就蹲守在病榻旁?他们“满怀正义地”的快门,到底遵从新闻理想,还是挑战新闻伦理?从”20天前等待死亡”到发表魏父独家声明,这场死亡事件里面有太多巧合,让我们推敲其背后的疑点。
“在同人类的各种作为文明动力的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的对抗中,理性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赢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似乎都在一边同意这个观点,一边成为践行它的一员,在群体非理性的常态下,倒不如让我们尽量理性地去重新梳理一下“魏则西之殇”的事件脉络,看看存在于这事件背后的,你我都没有发现的“棋局”。
疑点一:财新网何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刚刚去世的魏则西床榻旁?
从财新网《魏则西的葬礼》13张照片看,记者于4月11日抵达魏则西家中, 4月12日早上八点多,魏则西刚刚去世,财新网就拍下了那张令人动容的照片——已经死亡的魏则西躺在床榻中,身旁的家人类目无言,床边为其祈祷的火盆还在燃烧……不禁让人产生联想,财新网记者走到门口用全景视角拍下照片时是何种心态?前一天匆匆赶往咸阳是为了等待魏则西的死亡吗?
疑点二:远在咸阳的魏父为何多次“主动联系”北京的财新网?
据财新网称,魏父曾于4月12日和5月1日两次主动致电财新网。从多篇报道中都能看出,魏则西成长在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试问一个居住在咸阳的普通家庭,有报道诉求的时候首先联系的不是离家最近的当地媒体、不是央视等权威媒体,而是历史并不久远、影响力不够大且远在北京的“财新网”?笔者大胆猜想,财新网实则早在魏则西发帖后便关注此事并且进行了密切地追踪报道,甚至培养了魏父“有事找财新”的习惯,再想到这几天财新的大动作,看来这“伏笔”埋得够久。
疑点三:20天后才发稿?财新网如何做到“未卜先知”?
据财新网组图《魏则西的葬礼》称,财新网记者在4月11日至4月13日于魏则西家中进行采访拍摄。按照新闻采播惯例,采访之后的报道理应追求时效性,但为何偏要选择在20天后的5月1日——劳动节假期、舆情高涨、所有矛头指向百度的时候发出?为何将大量前期采访素材用在《魏则西父母致电财新网 发独家声明》一篇“新制作”的报道中?难道财新网知道5月1日前后事件舆论会出现井喷式爆发,全民会向百度发难?财新的“未卜先知”能力令人佩服。
疑点四:财新网采访魏父的“独家声明”为何漏洞百出?
财新网整理的魏则西父母声明中提到:“作为魏则西的父母,百度从未与我们联系。他们发布这则声明,也从未得到我们的许可。至今,百度和医院方面都从未与我们联系。”且不说5月2日已经有媒体辗转听到了百度与魏父的通话录音,单从声明内容来讲,沉浸于悲伤中的、“不想得到太多关注”的魏父,何以专门打电话向财新网澄清“从未与百度联系”一事?又何以专门作出“我们确实是通过百度搜索找到的医院”这如此具有针对性的说明?孰真孰假不辩自明。
犹记得那张“秃鹫与小孩”,犹记得一年前姚贝娜去世时堵在医院门口的记者争抢着记录她的死亡第一刻,事隔一年,青年魏则西成了第二个“姚贝娜”,作为媒体,你们的新闻素养何在!良知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