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研究院是国内互联网企业中最早的研究机构之一。2012年恰逢腾讯研究院五周年,《程序员》杂志总编刘江访问了腾讯首席架构师兼研究院院长郑全战。
在高科技产业中,中国的互联网可以算是异类。互联网虽然是欧美人的发明,但以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从蹒跚学步、亦步亦趋的模仿开始,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通过扎根本土不断研发和积累,居然最终在各个领域都后来居上。而国外的竞争者要么水土不服,要么受政府管制之困,纷纷退出了主战场。
其实,中国的IT产业也曾有过惨痛的过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想干技术,其实没有太多选择。除了和无线电等专业竞争进入当时并不强大的华为、中兴等电信设备厂商之外,就是去银行、电信等企业的计算中心。那是一个贸工技为主流的时代,没有互联网,软件公司都很弱小。全球IT产业的核心是操作系统和计算机芯片,都是美国人的天下。
1994年,郑全战从北大计算机研究生毕业后,也选择到美国深造攻读计算机博士,在那个时代是再自然不过也非常令人羡慕的道路。
郑全战博士(右),腾讯公司首席架构师,腾讯研究院院长。在美国微软总部工作时,全程参与了Windows 98到Vista,以及DirectX 6.0到9.0的研发。郑博士曾于1992年翻译了微软在中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书《Microsoft Windows开发环境与技术》,是最早在中国介绍Windows NT技术的人之一。郑博士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系获博士学位。
微软与腾讯
在微软工作9年之后,郑全战在2006年选择加盟腾讯,这出乎不少人的意料。那时候腾讯并不被人看好,商务和专业人士普遍觉得QQ只是小孩子的玩具。郑全战当时的理由也很简单:腾讯具备潜力。在微软工作的经历培养了他的远见:“用户数量是关键的因素,如果用户数量少而且没有成长性,公司是很难做大的。”而腾讯恰恰具备用户数量已很大且仍然在高速成长这两点。
郑全战很快体会到微软和腾讯的显著不同。微软是大团队作战(1997年Windows 98开发团队有四千人),成员之间的分工细致,流程规范成熟。而腾讯当时的研发流程和代码管理都很不规范,但决策很灵活,团队小而精干,产品研发效率极高,是典型互联网公司式的小步快跑。在谈到这些年感触最深的事时,郑全战举了下面的例子“我常有一些关于产品的想法,但在微软无法实现。而在腾讯,有了合适的想法,马上就可以动手做起来。我一直觉得Windows Media Player难用,所以到腾讯一有机会,我就着手重写播放器。我们当时只用两三个人的团队就完成了QQ影音。它有很多创新点,后来被马化腾做成范例,出现在他谈及怎样做产品、怎样做产品经理的PPT里。”
人才,人才!
然而,此时腾讯与微软最大的差距,是人才和技术。而核心技术的建立,归根结底,还是人才。为了吸引高端人才,打造腾讯核心竞争力,时任公司联席CTO的熊明华开始筹划成立研究院,有着丰富研发经验的郑全战成了院长的合适人选。
2007年10月15日,国内互联网企业中第一家专门研究机构——腾讯研究院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同步设立。最初的成员只有30人,第一批人才大多是与郑全战熟悉,出于对他个人的信任才选择加入的。随后,研究院一方面锻炼队伍,用产品和成果说话;另一方面也与中国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每年举办全国级高端技术创新大赛。在此过程中口碑效应逐渐发挥作用,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主动加盟。其中已成为领军人物的就有QQ旋风的黄琰、QQ影音的Simon等。在外招人才的同时,腾讯研究院更愿意自己培养,因为这对公司的文化传承非常重要。QQ浏览器的司天歌是其中的代表。
对于人才的选择和培养,腾讯研究院看重工作热情、聪明程度、学习能力和合作性。郑全战认为,即使是一流人才,没有合作能力,也会遇到职业瓶颈。
研发之路
研发与创新并非易事,尤其是有组织地进行,而结果往往毁誉参半。历史上著名的实验室如贝尔实验室和施乐的Palo Alto研究中心都是如此。它们虽然创造出不少后来影响人类社会的成果,但对公司本身却没有起到什么关键作用。IBM、微软等公司在国内的研究院虽然经营多年,但成功转化的研究成果也并不多。相比之下,腾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很有特色的研发之路。
研究院在模式识别、多媒体通信、数据挖掘、图像处理、分词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到2011年,腾讯申请专利超过4000件,超过国内其他互联网企业总和,其中研究院的贡献超过一半。与此同时,这些技术又应用于QQ、微信、搜搜等产品,有力地支持了业务发展。研究院本身是孵化器。5年来开发并运营了QQ浏览器、QQ影音、QQ输入法、搜搜地图街景等许多在市场上后来居上的成功产品。研究院又是人才培训基地。5年间,研究院总共培养和输出了将近千人,培养了一批公司核心骨干,其中总监级以上的就有20多名。
如果对照前不久Google阐述其混合式研究的论文不难发现,腾讯研究院与前者殊途同归。那就是模糊研究和产品开发之间的界线,同时实现学术研究成果和产品的价值。面对业界关注的如何与腾讯共存的问题,郑全战表示,腾讯的重心已转为平台建设,为开发者提供便利的开发环境,因此腾讯内部对模仿的审查越来越严格,力求杜绝纯粹模仿性产品出现。
未来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本土优势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Apple iPhone和Google Androi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设备、以Amazon为代表的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的兴起,整个信息产业进入技术大变革时期。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公司又一次落在了后面。
而成立5年的腾讯研究院也随着整个公司的战略转型、机构改组经历了一次调整,未来将更多地专注于人机交互、多媒体、网络、移动技术等互联网前沿技术研发,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互联网基础应用组件或技术平台。这符合技术变革的大趋势。
当然,对于已成为国内互联网企业领袖之一的腾讯,对于国内首家互联网企业研究院,我们理应抱有更高期望。